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均占恶性肿瘤病死率的首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肺癌的发病是个复杂的多因过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的不断发展,肺癌的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已取得明显进步。然而由于诊断水平所制,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因而化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身化疗会产生严重的系统毒性,而肺部给药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增加药物在肺部的滞留时间,增加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降低所需剂量,降低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给药途径。依托泊苷(etoposide)为鬼臼毒素的糖代谢产物,是国际上公认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鬼臼毒素类抗肿瘤药物,主要对小细胞肺癌,有效率达40%增至85%,完全缓解率为]4%-34%;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急剧减少,且水溶性差、溶解速度慢。改变剂型、提高已有抗癌药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已成当务之急。本课题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依托泊苷肺部给药微球制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依托泊苷PLGA微球的制备与优化,理化性质与粉体学性质考察,体外释药性及初步稳定性研究,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与肺部分布动力学研究。1、依托泊苷PLGA微球的制备与优化本文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依托泊苷PLGA缓释微球。首先,采用离心法将载药微球与游离药物分离,建立了UV法测定微球中药物含量、包封率及载药量,并对方法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其次,对载药微球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以药物在微球中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微球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微球的最优处方为:药脂比为1:10,PLGA浓度为80mg/ml,稀释液中依托泊苷的浓度为0.1mg/ml,剪切速度为4000rpm。最后,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干燥微球,并对干燥工艺进行筛选和优化,优化处方及工艺分别为:浓度为2%的甘露醇溶液作为支架剂,直接放入-80℃冰箱中预冻12h后放入冷冻干燥机内冷冻干燥24h得到固体微球粉末。2、理化性质与粉体学性质考察本文对干燥微球的理化性质及粉体学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干燥微球粉末呈白色疏松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球外形圆整、无粘连;DSC结果表明依托泊苷微球确已形成;平均粒径为(11.8±1.25)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4.2±2.9)%和(7.7±0.3)%,复溶后pH值近中性。粉体学性质考察结果表明,平均气动学径(2.83±0.30)μm,堆密度低至(33.4±0.002)mg/cm3,流动性较好,休止角为(37.2±3.97)。,水分含量为(1.58±0.17)%,排空率达(96.37±1.92)%,有效部位沉积量达(38.03±2.30)%。通过对微球粉末的粉体学性质考察,我们可以初步断定粉末有效部位沉积量较高,能够满足依托泊苷缓释微球肺部给药的要求,达到了预定的设计要求。3、体外释药性及初步稳定性研究采用动态膜透析法对干燥依托泊苷PLGA微球体外释药性进行考察,并对微球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考察,考察其在高温、高湿、光照等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依托泊苷注射液在释放介质中释放迅速,6h累积释放百分率达到98.13%;依托泊苷缓释微球释放缓慢,第1天累积释放28.47%,突释较少,第10天累积释放57.56%,20天累积释放达到80.23%,缓释效果较好。依托泊苷微球的体外释药曲线经拟合符合均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回归系数为0.9929。该微球制剂在高温、高湿度实验条件下会发生聚集粘连,说明微球在高温、高湿度条件下不稳定,应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保存。4、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与肺部分布动力学研究本文建立了大鼠体内依托泊苷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依托泊苷静脉注射液为对照,研究依托泊苷PLGA微球肺部给药后渗漏进入体内大循环中的药物量,考察大鼠肺部给药后药物在肺部的蓄积情况。结果表明,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肺部组织中依托泊苷的浓度,在所选色谱条件下内源性物质不干扰药物测定,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专属性强、萃取率较高,而且生物样品在贮存过程中较稳定,完全满足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要求;微球组与溶液组相比,半衰期和平均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其中平均滞留时间由18.82h延长到88.24h,延长了4.69倍;达峰时间明显推迟,峰浓度由2479.854μg/L变为1055.613μg/L。静脉注射给药15min后,依托泊苷迅速在体内分布,到达各个脏器;但随着体内的代谢过程不断进行,肺部的药物量急剧下降,2天后降至3.3μg/g。而气管滴注微球组在给药2天内,药物在肺部的浓度一直维持在500μg/g范围内,有效的提高了依托泊苷在肺部的药物量。结论本文成功研制了依托泊苷肺吸入微球剂,所采用的制备工艺简便可行,包封率高,粉体学性质满足肺部给药的要求,体外释药时间长达20天,稳定性好。将依托泊苷制备成微球后,明显改变了药物的体内配置,使药物蓄积于肺部并缓慢释放,减少药物向体内的渗漏,有效克服了常规制剂治疗时药物全身吸收导致的毒副作用大、用药频繁等不足,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和用药水平。为依托泊昔肺部给药探索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丰富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科研和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