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但市场中仍存在着各种定价异象,严重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其他异象的关注度、学术研究程度相比,我国对低价股溢价效应的研究稍显不足;与国外学者对低价股溢价效应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该异象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才有学者逐渐对此话题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密切围绕“低价股溢价”这一主题展开了系列研究:首先,利用变量分组与Fama-Mac Beth回归法验证了我国A股市场低价股溢价效应的存在性;其次,从前景理论视角,对低价股溢价效应形成机制进行了解释;再次,探讨了名义价格因子的定价作用;最后,对以名义价格构造的投资策略收益情况进行了讨论。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传统风险定价理论以及前景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基于此,对低价股以及低价股溢价效应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为本文的实证基础,主要对低价股溢价效应存在性进行了验证;第四部分则对低价股溢价效应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接下来为低价股溢价效应的应用研究,分别为第五部分的名义价格因子的定价能力分析和第六部分的名义价格投资策略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存在低价股溢价效应,且该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交易中。本文从投资组合与个股分析两个层面,对低价股溢价效应进行验证。在投资组合研究中,本文利用常见传统风险定价模型,对以低价股与高价股构造的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率进行解释;在个股层面中,采用Fama-Mac Beth(1973)的回归方法,在控制多个变量的基础上,探讨了名义价格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上述实证结果均证明了市场中存在低价股溢价效应。与此同时,本文发现当持有期大于一个月时,高价股组合的累积收益率均大于低价股组合,进而说明,低价股溢价效应主要存在于短期交易中。第二,从前景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发现低价股溢价效应主要源自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前景理论主要探讨了,决策者在风险下如何进行决策选择问题。本文参考了Barberis et al.(2016)的做法,以过去48个月的收益率,作为预测股票未来的收益率的替代,以前景理论值(TK值)刻画了投资者行为特征,即投资者会高估收益分布的尾部概率。基于此,本文从组合层面、个股层面探讨了TK值对低价股溢价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前景理论值对低价股溢价效应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即低价股溢价效应的存在主要源自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第三,名义价格因子虽然非冗余因子,但对市场定价能力有限。本文基于我国A股市场存在低价股溢价效应,根据名义价格特征,利用月度数据,构造了低价股与高价股的对冲组合,并将其作为名义价格因子。通过传统因子定价模型对文中构造的名义价格因子进行时间序列检验,验证了名义价格定价因子并非冗余因子,进而将其纳入Fama-French三(五)因子模型,构造含有名义价格因子的四因子与六因子模型。经过GRS检验,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对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的解释效应,进而说明名义价格因子对市场异象的解释力有限。第四,名义价格投资策略随着场景不同具有不同的市场表现。本文以名义价格构造的投资组合(Low-High),在全样本区间的收益率与牛市收益率相差不大;在每年的2月份,则会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但当股票持有期大于一个月时,投资组合累积收益率均小于零。故而,投资者在以名义价格作为制定投资策略的单一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市场行情、持有期、投资月份,根据市场投资环境、预计持有期限,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同时,本文结合规模效应、博彩效应以及换手率效应,构造交叉投资策略,为投资者投资行为提供了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在对我国A股市场低价股溢价效应存在性研究中,本文从组合层面以及个股层面,对中国股票市场低价股溢价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系统性地证明,使研究的内容在维度上得到进一步深化,结论也更为丰富、可靠。第二,从前景理论视角探讨了低价股溢价效应的成因。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次从前景理论视角,探讨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低价股溢价效应的影响,为低价股溢价效应以及其他异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该研究也扩展了前景理论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行为金融的相关研究。第三,补充了由异象所构成的定价因子。本文在低价股溢价效应存在的基础上,基于月度数据构造了名义价格因子,并对该定价因子的冗余性、以及定价能力进行了探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撑。第四,拓展了现有投资策略制定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低价股溢价效应,将名义价格作为制定投资策略的指标,深入探讨了该投资策略在不同市场行情、持有期、月份以及与不同市场异象中的市场表现,为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