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泥沼,为了应对危机,“再工业化”战略应运而生。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的恢复传统制造产业,而是建立新的工业体系,希望通过回归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利用高端制造业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增长。“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对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在“再工业化”浪潮中既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又需应对更加复杂而艰巨的战略挑战。本文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再工业化”为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利用指标测评解读了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状况。从测评的结果来看,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在中国制造业部门中,初级产品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低位持续下降;最具竞争优势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竞争优势不断衰减;竞争力增长最快、发展势头良好的中高技术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保护、技术封锁等状况。中国制造业在低端市场和高端领域受到了双重围攻,发展困难重重。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人均GDP、服务业发展、制造业产业规模、国家支持以及“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不同影响。整体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各部门的影响最大,产业规模对制造业各部门竞争力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来看,人力资本的提高、国内需求的发展以及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需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等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有较大帮助;人力资本提升与国家的扶持是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将制造业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是中国在“再工业化”背景下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