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冻土区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出发,在参加整个青臧铁路冻土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冻土区典型工程结构和工程建设过程特点及其典型环境工程地质效应进行了详尽研究。
研究认为,多年冻土层的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和不同深度的多年冻土温度都是冻土环境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形成的工程建筑物一多年冻土这一综合地质工程体中多年冻土层的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和不同深度的多年冻土温度变化特点是环境工程地质效应的主要体现。
力图在了解掌握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依托青藏铁路70年代冻土试验段资料、青藏公路历次改建的病害资料以及青藏铁路清水河、北麓河工程试验段的观测资料,通过对设计思想、设计理论的分析以及大量工程实体试验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坚持“冷却地基土体”的技术路线,采取能够增加土层散热能力降低土层温度的路基工程结构和工程措施(如片石气冷路基、碎石护坡、热棒路基、通风管路基等),是保护冻土环境,形成良性环境工程地质效应的可靠手段。主动控制冻土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弃土场、施工场地、生活营地的设置,是减少对冻土环境破坏的主要措施,也是形成良性环境工程地质效应的保证。
以往冻土区环境工程地质研究,少有人涉猎,且多数以某一具体工程为中心、相对单一的影响因子进行工程地质评价,作者试图从环境工程地质学的视角,从工程地质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对冻土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研究。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建设的参与,使作者有幸能以人类工程活动(工程结构实施过程)为媒介,详细探讨研究天然环境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的依存演变关系,进而研究天然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多年冻土这一综合地质工程体之间新的依存演变关系,并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性、综合性评价。
研究表明,青藏铁路冻土区建设在“冷却地基土体”为核心的科学的技术路线指导下,采取的能够降低土体温度的工程结构和工程措施,有效的保护了冻土,保证了冻土工程的稳定性;建设过程科学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冻土环境的破坏,保证了冻土区整体环境工程地质效应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