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络学说属于中医病机的范畴,指的是络脉生理功能异常时所导致的非正常状态,通过干预病络这种非正常状态,可以治疗疾病。本文应用文献学方法,系统梳理病络学说的源流,运用病络学说探究中医病机并指导临床应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病络学说相关文献梳理 1.通过检索《中华医典》中收录的医籍,整理了古代文献中与络相关的文献数据。最终筛选出160条检索结果,包含络的含义、生理、病理、阴络、阳络、大络、小络、络气、络脉病证的治疗。其中对络的含义论述最多。 2.对历代医家论述病络学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黄帝内经》是病络学说的萌芽时期,其中的“结络”“血络”“盛络”“虚络”“横络”等概念含有病络学说的雏形,对后世医家极具启发作用。至汉代《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部分络脉病症的理法方药,并首次将虫类药用于络脉病症的治疗中,为后人应用虫类药提供了指导。《脉经》从络脉论治脏病,《诸病源候论》利用络脉理论阐述疾病病机,《千金方》结合病络诊断疾病,《丹溪心法》运用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医门法律》详细论述络脉类别,《临证指南医案》集络脉理论之大成,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创立辛味通络法,提出理气、化痰、活血等通络方法,论述了血络、虚络。《医林改错》从气论治络病,提出益气活血通络法,《类证治裁》主张参用通络之法治疗疾病,《血证论》提倡血证以祛瘀为要,以行气为法。《张聿青医案》广泛应用通络之法,扩大了通络法的治疗范围。现代研究中将病络学说应用在辨治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后、心衰急性发作或心肾综合征、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疑难或急危病的诊治。认为络脉与西医学中的小血管、微血管具有同一性,为病络学说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病络学说在中医病机中的探究 方药中教授提出的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属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对病机的认识论之一。求属的方法分为定位、定性、必先五胜三步。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病机环节,病证产生的根源。病络概念的外延是络脉的某种具体的非正常状态,而内涵则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联系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的动态时空因素,直接提供干预的依据。利用求属论的方法探求病络病机,可以将病络定位到脏腑以及脏腑的络脉中,包括肺络、心(心包)络、小肠络、大肠络、三焦络、膀胱络、胆络、胃络、脾络、肾络、肝络及其任络、督络、脾之大络等病位,对病络病性的探求,结合六淫邪气以及痰、郁、滞、虚、瘀、毒等可以将病络定性为络虚和络瘀两大类。络虚以气血阴阳的虚衰为前提,络瘀多因外邪侵袭络脉使络脉气滞血瘀而成。而络虚与络瘀又可互为因果,形成因虚致瘀或因瘀致虚的结果。 三、病络学说临床应用研究 病络是导致疾病的根源,通过前述探求病络病机的方法可以发现,任何疾病都可以用病络病机进行解释,并且为疾病治疗提供指导。 1.病络学说在冠心病辨治中的应用 通过病例分析可以发现,冠心病属于络病的范畴,相当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冠心病的病络有络结、络弛、络破三种状态。其中,络弛是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结是冠心病病机的枢纽,络破属于最危重阶段。治疗常用化瘀活血通络法,理气活血通络法,化痰活血通络法,祛寒活血通络法,益气活血通络法,养血活血通络法,温阳活血通络法等。 2.病络学说在月经后期辨治中的应用 胞宫是经血产生之源,其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月经后期的病络病机主要有络虚、络瘀两类,在治疗时先分清病络的虚实,然后根据相兼病机随证治疗。 此外,病络学说还应用在了湿疹及黑苔的辨治过程中。 结论: 1.病络是指邪气侵袭络脉,或因正虚以及络脉本身的病变,导致络脉形质改变或功能异常,从而造成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的损伤,引起疾病或病证的一种共性病理过程。病络概念的外延是络脉的某种具体的非正常状态,而内涵则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联系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的动态时空因素,直接提供干预的依据。 2.络脉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论述,而其中又多集中在络脉含义的论述上。 3.运用求属的方法,可以将病络定位到脏腑以及脏腑的络脉中,包括肺络、心(心包)络、小肠络、大肠络、三焦络、膀胱络、胆络、胃络、脾络、肾络、肝络及其任络、督络、脾之大络等病位,对病络病性的探求,结合六淫邪气以及痰、郁、滞、虚、瘀、毒等可以将病络定性为络虚和络瘀两大类。 4.运用病络探求疾病病机,可以将病络学说的应用范围扩大到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当中,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