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找出意外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意外胆囊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0月01日至2019年1月30日期间行手术切除的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其临床及病理资料,以淋巴结转移为核心,分析胆囊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在差异性分析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向前模式进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所得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入模式计算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小。结果共收集意外胆囊癌手术病例41例,中位年龄63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T分期分别:Tis期9例,T1a期1例,T1b期5例,Tis-T1b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T2期4例,2例淋巴结转移;T3期22例,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9/41)21.95%。其中男性18例,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7.78%;女性23例,4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7.39%,组间X~2检验,P>0.05,性别在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病人中无统计学意义。9例伴淋巴结转移病人的发病年龄为60.22±10.41岁,32例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发病年龄为63.69±12.04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年龄在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化程度方面,按高(高分化)、中(中分化、中高分化)、低(低分化、中低分化)分组,采用秩和检验显示,P=0.0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脉管癌栓方面,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脉管癌栓患者淋巴结转移概率更高。神经浸润有无与淋巴结转移分析,P=0.0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有神经浸润组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P=0.0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三个变量脉管癌栓、神经浸润、肿瘤T分期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将三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脉管癌栓是影响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的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最终模型为:logit(P)=-4.63+1.141周围神经浸润+1.432脉管内癌栓+0.605分期。对于淋巴结为阳性的情况,有周围神经浸润是没有周围神经浸润的3.131倍;有脉管内癌栓是没有脉管内癌栓的4.187倍;分期每增加一个等级,该等级是上等级的1.831倍。结论T分期、神经浸润、脉管癌栓是意外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脉管癌栓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脉管癌栓、神经浸润阳性,T分期较晚者预后不良,术后应结合辅助化疗。对于意外胆囊癌患者病理显示有脉管癌栓、神经浸润者也应行淋巴清扫或/和行辅助化疗。图0幅;表7个;参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