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话题,如何提高粮食自给率是摆在中国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四川丘陵地区探索出更符合该地区发展的种植模式,最终达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但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耕地面积亦日益减少,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流失严重、侵蚀程度加深。我们研究讨论充分利用四川丘陵地区的土壤资源,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水田和旱地,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大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投入,尽可能扩大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耕作制度,既可以保障四川盆地内部的粮食供应,又可以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解决目前四川盆地内存在的人畜争粮的局面。最终做到,既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又可以保障粮食食品安全。不同的种植制度会影响不同的粮食产量。种植制度的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农业利用的现状观察,并预测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农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合理分配种植制度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的结构、对种植业进行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高精尖化的重要方向。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实地调查所得出的数据,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粮食安全理论和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为理论依据,总结了四川丘陵地区几种主要的种植制度,包括多熟种植制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饲草种植模式和稻田保护性耕作.同时,结合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结合资料查阅、走访专家以及入户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四川丘陵地区在种植制度发展上的变化,包括耕地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农作物结构变化、熟制变化、种植模式变化以及现状分析与前景分析,以求为该地区种植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依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的原则:优先发展高科技农业、协调发展良井制度、坚持农业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下结论:应提高四川丘陵地区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比例、简化种植模式、提升净作的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