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约为1.3亿人,占比10.45%,65岁以上人口数约为9520万人,占比7.09%。按照国际标准1,中国在千禧之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数约为1.776亿人,占比13.31%,65岁以上人口数约为1.19亿人,占比8.91%。在两次人口普查的十年之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养老压力越来越大。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当社会中的老年人群比重增加时,处于青年阶段的人群创造的储蓄低于老年人群体的消耗,社会总体储蓄水平将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中国实情出发,为了赡养老人,人们可能会放弃外出务工带来高收入的机会,而是选择在离父母更近的地方就业,这可能会减少外出务工带来的家庭收入,进一步影响家庭储蓄率。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中,家庭储蓄率和外出务工人口都存在下行压力,而对外出务工的消极影响还会进一步传递至家庭储蓄率上。反观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40周年里,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大量的外出劳动人口带来的廉价资本和劳动力,这些要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继续为中国经济提供充足的资本和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实证研究老龄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它借助外出务工影响家庭储蓄率的渠道,依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本文使用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数(CFPS)。从总体数据上看,人口老龄化不仅直接减少家庭储蓄率,而且人口老龄化会减弱在外工作的家庭成员的外出意愿,从而减少外出工作对家庭带来的额外收入,进而间接影响了家庭储蓄率。从子样本看,农村地区老龄化显著影响家庭储蓄率,而城镇地区无影响,老龄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地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可信性,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解决实证结果的内生性问题。第一,本文按照家中是否有老人去世将调查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法从反面验证老龄化对家庭储蓄率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后,老人去世事件会显著降低家庭储蓄率,结合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数据表现出的家庭消费行为变化,本文认为老人去世事件导致了预防性储蓄的释放。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该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只在城镇显著;在东中部省份,该效应均不显著,西部省份显著。之后,本文排除老人身体较差的样本,只分析身体健康的老人去世事件,研究发现,除了西部省份did系数不显著了之外,其他结果与之前相同,但显著性水平下降,可能原因是家庭为身体健康的老人进行的预防性储蓄没有身体较差的老人多,在老人去世后释放的也就较少。第二,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储蓄率的间接影响,结论表明随着家庭老年人占比的提高,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意愿下降,这进一步影响了家庭储蓄率,且该效应只在农村地区显著。因此,此结论也间接的印证了中国的传统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