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脑池造瘘术在sTBI中的应用价值。研究sTBI患者术中、术后脑脊液与血清中IL-1β、NFL含量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的sTBI患者102例,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术患者43例,其中脑池造瘘组19例,去骨瓣减压(DC)组24例。统计分析脑池造瘘组和DC组患者的术前ICP、术毕及术后(1-7日)ICP、术前及术后(1-7日、14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中及术后(3日、7日)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甘露醇使用剂量、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费用及时间、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周存活/死亡人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拓展评分(GOSE)评估术后6个月的生存状况、预后良好率。结果:1、脑池造瘘组与DC组ICP、G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术毕、术后第1日、第3-7日ICP分别低于DC组,术后第2日ICP高于DC组,其中术毕、术后第1-5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7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7日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术后第1日GCS评分低于DC组,第2-6日GCS评分分别高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日GCS评分均高于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池造瘘组与DC组脑脊液、血清中IL-1β、NFL含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脑脊液与血清的IL-1β、NFL含量明显高于其正常对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脑脊液与血清中IL-1β、NFL含量在术后第3日最高,其次为术中,术后第7日最低,对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的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脑脊液与血清NFL、脑池造瘘组的血清IL-1β、DC组的脑脊液IL-1β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术中脑脊液IL-1β与DC组术中、术后第3日脑脊液IL-1β高于同组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中、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脑脊液NFL含量均高于同组血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在术后第3日、第7日均低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后ICU管理(治疗、时间、花费)、并发症、二次去骨瓣率、预后比较。脑池造瘘组甘露醇使用剂量低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花费低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术后创伤性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脑疝发生率均低于DC组,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二次去骨瓣率高于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池造瘘组术后2周存活/死亡人数比大于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随访,脑池造瘘组预后良好率大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C术相比,脑池造瘘术在sTBI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能更有效的降低ICP,减轻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改善临床转归与预后;此外,术中、术后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的检测不但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初步推测脑池开放引流在IL-1β、NFL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提示脑池造瘘术可能通过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伤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