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的配置方式逐渐市场化,其中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非常庞大,2014年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占比接近全国人数的18.49%,但是自2014年后却开始持续下滑,至2016年底,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下降为2.45亿,表面上看是流动人口选择了定居,即长期居留在某地,但哪些因素促使他们选择留在某地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留住人才,也是各地人才机构和用人单位所关心的问题。人口流动的问题包含了两个阶段,以往文献较多研究人口流入一个地区的原因,而较少探讨人口流入后选择长期居留的意愿,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所起到的作用方面,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也在于此,流动人口进入迁入地一段时间后,感受到了公共服务的差异,进而会如何影响其长期居留决策,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在这一阶段所起作用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在研究方法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构建出公共服务对居留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再对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各地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匹配和处理,构成我们的研究样本,针对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特征对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采用logit模型针对公共服务对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文中重点研究了教育、医疗、文化和交通四类公共服务,研究发现各类公共服务都对流动人口的居留选择存在正向影响,其中医疗服务的作用最强。因为公共服务对于人口居留选择的影响机制并不单一,除了好的公共服务可以直接提升个人的效用水平外,还存在公共服务在地区间和地区内的不均等,以及户籍等门槛反而可能降低个人效用。在本文涉及的公共服务中,从全国范围上看,民生类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对于促进流动人口选择居留的正向作用较为显著,而投资性的交通则作用较弱,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获取公共服务存在歧视,使得流动人口并不能获取平等的公共服务,反而降低其居留意愿;不同区域和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由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教育、医疗和文化服务都对流动人口居留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西部地区由于在教育和医疗服务上整体偏弱反而无法长期留住流动人口,同时大城市由于涌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出现了公共服务等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人口的异质性导致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对各类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从而影响到在提供不同水平公共服务的城市中选择长期居留的流动人口的类型,比如教育和医疗资源明显对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群吸引力更大。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给出一些关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选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了吸引人才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民生类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可以消除户籍等各类门槛,控制好城市人口规模,减少不同人群获取公共服务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