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水好氧生化法同时脱氨氮与总氮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ming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废水中氮含量的不断上升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对废水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生物脱氮虽然理论完善,工艺成熟,但是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缺点使得生物脱氮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必须。生物脱氮理论之一的好氧反硝化现今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单级SBR好氧系统处理废水,着重探讨市政污水中的不同基质(碳源)、碳氮比、温度、pH等对体系中氮的去除效果。以葡萄糖与乙醇为碳源对NH4+-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2%、93.5%,效果最好。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有机负荷的增加不太稳定。但总体上是随着进水COD负荷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说明COD负荷的增加对反应器的硝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pH值低于6.0或高于8.0时,反应体系受到强烈抑制,体系中微生物种群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的有机质在不同的C/N比氮的去除效果不同,乙酸钠,乙醇与甲醇在C/N比10.0时,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最高74%,88%,61%。而葡萄糖在C/N比是11,总氮的去除率为91%,但随着C/N比的增大,总氮的去除率都有所下降。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好氧条件下微生物脱氮机理过程,考虑了废水中氮元素消耗代谢转化过程,不同体系氨氮转变的中间产物NO3--N,NO2--N的量明显不同,但NO2--N均低于5mg/L,,NO3--N稍高于NO3--N,总体硝态氮与亚硝态氮的含量均比较低,说明硝化产物大部分被反硝化菌利用。在不同体系中不同阶段有机质与氮的代谢速率也不一致,在好氧阶段COD与N都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在缺氧阶段氨氮与COD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根据氮元素守恒推测,出水生成的NO2--N与NO3--N浓度均低于3mg/L,而反应器中缺失的氮都在30mg/L以上,这表明在好氧段也发生了反硝化现象,反应器内同时发生了硝化反硝化作用。葡萄糖与乙醇培养的活性污泥在SBR反应器中除氮效果是最好的,于此同时活性污泥微生物中的TN含量也是最高的,分别为36.94mg/g和44.29mg/g。废水中微生物代谢产物EPS,淀粉培养产生的EPS总量最大,葡萄糖,乙醇,乙酸钠培养产生的EPS相差不大,培养基质同样影响污泥EPS的蛋白质/总糖比值。淀粉基质培养的污泥比葡萄糖基质培养的污泥EPS的蛋白质/总糖高的多,不同基质培养的污泥中EPS含量不同的现象与各种细菌复杂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由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作为历史另一半边天的女性开始解放,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也逐渐成形,知识女性作为引导社会重大变革的一个关键部分在当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不
湖南某化学制药厂主要生产吉非罗齐、乙双吗啡、苯氧布洛芬钙、舒胆通等化学合成原料药。废水的CODCr在2500-5000mg/L,而且含有大量的二甲基酰胺、甲酰胺、六氢吡啶、四氢呋喃
由于英汉定语语序及定语结构的不同以及各自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对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和翻译有一定的困难。翻译英语定语从句时,应仔细阅读,在完全理解原句的基
本文在筛选高效降解COD耐盐菌的基础上,选择凝胶包埋法和物理吸附法两种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进行了生物强化处理高含盐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包埋法固定化高效菌以聚乙烯醇(PV
有氧能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美国心脏病协会对“有氧能力”(Aerobic Capacity)定义为:人在做体力工作时把大气中的氧气输送到细胞中线粒体的综合能力。本文
目的观察瘦素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模型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10只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另取50只SPF
Verhulst提出的Logistic方程是一个通用模型。尽管自然界每一个生长过程都可以表示为S曲线,但不同的生长过程具有不同特征。因此,Verhulst的模型不具备广泛的适合性。本文的Log
目的分析该院近两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2011年该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利用ATB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进行
摘 要:文件检验工作是案件侦查中重要的环节,能够提供案件破获的关键证据,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文件检验的发展不断向前,将面临更大的困境和难题,急需将文件检验与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发展,朝向更加信息化、技术化和專业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研究认为要从配备专业的文件检验人才团队、建立健全文件检测信息技术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创新新的文件检测模式等方面提供保障。  关键词:文件检验;信息技术;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