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它由胰岛素缺乏单独或联合胰岛素作用障碍从而旨起三大物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980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0.67%,而到2008年,经调查分析,估算我国≥20岁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基于我国13亿的人口基数,加上糖尿病这么高的患病率,短短30年,我国或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糖尿病的领域亦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糖尿病在中医上应属“消渴”范畴。本文从中医“消渴”病的发展史去探讨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是发展的,中医对消渴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对消渴的认识首先是“消渴”的病名溯源、病名的规范,二是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三是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消渴”首见于《内经》,“消”、“渴”均是中医症候名,“消渴”以上两者症候联合命名,提示其是多饮、多食、多尿、形体逐渐消瘦乏力的一种病证。概念明确于《古今录验方》,明确地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的是近代医家张锡纯。病因病机学的发展史可谓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对于消渴的病因认识,大致可分6类,分别是六淫、七情、饮食失常、劳逸失调、禀赋不足和过服温燥之品。对于病机认识主流是以阴虚燥热为主,现代中医学将其总结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基本病机。不过对病机的认识历朝医家的认识可谓百花齐放。论治也基于不同的病机认识上加以辨证,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治疗糖尿病的名药。中医历代名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疗经验。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古代的辨证论治,同时收集总结了今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现代的辨证论治、中医的特色用药以及单味中药的现代降糖药理研究,包括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19世纪,西方医学开始广泛传入我国,整个中医系统受到了外来的影响,所以本文也介绍了中西医碰撞之后的近代以来的名家对消渴及糖尿病的发展认识。包括任继学、施今墨、祝谌予、关幼波、桑景武、吕仁和、仝小林、赵进喜等几位代表性医家。另有治疗糖尿病的的当代验方,还例举了国家药品管理局目前已有收录的中成药制剂及部分中成药制剂如消渴丸、参芪消渴胶囊、参芪降糖片、降糖丸、消渴灵片、玉泉丸等的组成、功能主治的例举。最后分析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上已有的优势和尚存的困惑和存在可能的误区,并展望传统医学在新的发展时代中能在治疗糖尿病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