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传世文献中“思念”类语义场常用词演变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不管哪种语言都具备三大要素,它们分别是:语音、词汇以及语法。其中汉语词汇的语料众多,导致汉语词汇研究难度的增加,但也从另一面反映出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性。而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词汇系统在整体上深受常用词的影响且意义重大。基于词性角度分析词汇,研究结果显示动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居于词汇系统核心位置,动词的灵活性和变化性较大,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从动词的类型来看,代表人物心态的动词使用较为普遍且密切联系着整个人类社会,该类动词能够充分代表人类日常的集体意识和思想结晶,但对于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当前学术界较多关注动词专书或者在相关研究中,在重要章节对动词展开研究,且大部分从语义场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对“史”的成熟科学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查找各类文献发现,当前基于心理动词对“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悯”“哀”“喜”“怒”的发展演变,很少有人针对“思念”义词从心理活动角度展开专项探究。因此本研究以“思念”类常用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该类动词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发展变化情况,以上古传世文献为主要考察范围。本研究借助古汉语词典汇总表示“思念”义的词汇,利用检索系统在上古二十九部古籍中查找相关词汇,并对所有词例展开词义辨析和词源追踪,从而锁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思”“念”“怀”“顾”“慕”“思慕”6个常用词。以上六个词语构成上古传世文献中“思念”类常用词的语义场。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思念”类语义场常用词在上古汉语时期的用例及使用频率。该部分内容将上古汉语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商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以及秦西汉时期;在具体研究中,分门别类对四个时期出现的“思念”类语义场常用词进行汇总,制作四个分时期的“思念”类语义场常用词出现的频次表,描述表格信息。第二部分主要对上古汉语时期“思念”类语义场常用词进行历时描写。该部分文章主要分别对单个词以及整个语义场在词义和语法两个方面的历时演变进行探究。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总结上古汉语时期“思念”类语义场常用词演变的特点。总结出的特点分别是继承性和变化性相统一、语义场成员词义之间存在类同引申及相向引申现象、各词语法特征有同有异、词汇发展过程中存在单音词的复音化趋势、不同体裁的古籍用词灵活度不同。第四部分主要探求上古汉语时期“思念”类语义场常用词发生演变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类。内部原因包括语音系统的简化、语义系统内部的调节以及语法系统内部的调节;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强。
其他文献
在课堂交际情境之下,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失配”的现象。“感知失配”由美国著名的第二语言教学专家库玛(B.Kumaravadivelu.)提出,在语言教学的“后方法”时代,他以真实的教学案例呈现了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感知差异,这一研究也为第二语言教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受到库玛观点的启发并结合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况,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切入分析“失配”现象。论文运用课堂观察法、会话
学位
“看”类视觉动词是以“看”为原型动词构成的词类整体,是表示人类借助视觉感知器官完成感知动作和感知行为的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该类动词的学习及运用一直是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教学大纲和通用教材,选取了“看”“见”等出现频率较高的25个“看”类视觉动词,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对其进行本体研究。之后将汉英对照,分析差异和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究“看”类视觉动词的偏误情况。在收集整理语料库中有关“看”类视
学位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借助短小精悍的组合形式,将丰富的言语内涵与思想文化呈现了出来并流传至今,为丰富人们的表达内容、提升人们的语言艺术做出了贡献。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同时,成语相较于一般词汇在结构、含义上的特殊性也使得它不论是对教还是学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然而,目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如意。有的过分强调文化,有的则过度讲授成语语素含义。这些问题都
学位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文艺作品灿若繁星,与其挚友歌德被称为是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他在1795写作出版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的代表作,也被世人称为是美育宣言书。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育”一词,并在书中阐述了美育的定义、美育的对象、美育的方法和美育的目的。在席勒看来,人性因为进入了文明社会,被物质裹挟而变得异化分裂,这就需要用审
学位
“计算的美学”这一说法,看似是将与美学毫无关联的,甚至是被传统的审美观念彻底抵制在外的工具理性置于审美维度中,用抽象化的科学思维进行审美体验。然而在一切都可数据化、算法化的时代,艺术也不再能独立为不受算法影响的净土。自1933年伯克霍夫(George David Birkhoff)提出“审美计算”(Aesthetic Computing)的数学公式以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坚冰不断消融着。但直
学位
目的 探究尿常规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对尿白细胞(LEU)、红细胞(RBC)及尿蛋白(PRO)的检验价值。方法 以2019年7月-2022年7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行尿常规检测的90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尿液样本,给予尿干化学法检验、尿沉渣镜检及联合检验,比较尿干化学法检验与联合检验的LEU、RBC、PRO检验结果,并对其检验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 尿干化学法与联合检验的LE
期刊
审美文化一直肩负着不可忽视的历史重任,也正因有以文学与艺术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审美活动这一存在,市民社会日常生活才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新思想、新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持续输入,市民审美文化也在其影响下异彩纷呈,这一时期市民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期刊的发展走向繁荣便是很好的例证。市民审美需求的真挚召唤,促使审美产品不断按照“美的规律”去产生与发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紫色系列”杂志(《
学位
认知功能语言学近年来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其中,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功能性特征是我们认识语言和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而“比”字句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厚。其中,句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对“比”字句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是从认知功能的视角对“比”字句的句法成分、认知规律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全文大致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该文的科研发展历史即主要背
学位
随着科学的兴盛,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着所有社会,物质与商品代替了意义与价值,娱乐与享受只能暂时麻痹身心,生命力逐渐干枯,人们却无能为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知名哲学家马尔库塞,试图为人类谋求解决方案。马尔库塞一生著述颇丰,研究范围甚广,纵横于心理学、美学、社会批判等多个领域,而从始至终他内心的关切,出自一种对人类生存处境深深的焦虑。笔者发现,马尔库塞的思想脉络,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的
学位
重叠作为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一直以来都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深入探讨汉语重叠问题并得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成果。汉语重叠所涉及的词类众多,动词、形容词、名词乃至拟声词都可以构成重叠。但现今关于汉语重叠的研究中,对汉语个别词类的重叠研究仍不够充分,例如量词重叠。有关量词重叠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本文聚焦于现代汉语名量词重叠式,尝试解释名量词重叠“CC”式、“一CC”式及“一C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