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记忆中的纽伦堡审判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ra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战导致了全球数千万人的死亡,给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无法计量的巨大损失。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打破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平衡。战争的结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胜利,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极权国家组成的法西斯邪恶轴心被打破,它们瓜分世界的企图也被打破。英国和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力在战争中被大大削弱了,美国继续保持着19世纪以来世界强国的地位。以美苏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政治格局。中国等一批亚欧国家仿效建立了类似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很多亚非拉美的被殖民国家借宗主国被削弱之机,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了避免二战此类的悲剧再次发生,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平等合作的政治经济体系,1945年10月24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这五大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在发起成立联合国,共同构建了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秩序。有关二战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二战记忆是二战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对于二战记忆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隔5年或是10年,全球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活动也让二战记忆研究保持着新鲜的研究热度。二战记忆研究之所以日显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二战本身对于近80年来全球格局建构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有关雅尔塔体制的变动问题一直是政学两界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和代际更替的变化,一些有关二战的档案资料陆续解密公开,有关二战的记忆变得更加完整与丰富。这些都可以为处理当今各类问题提供借鉴。当然,有关二战记忆研究的复杂性也不容小觑,研究者们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记忆传承方面的差异,导致学者们在研究二战记忆过程中不断产生思想碰擦;同时,研究者们所处角度的不同、思考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纽伦堡审判事件在二战记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该事件是德意志民族直面二战问题的开始,也是影响战后德国政治面貌、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德国官方和民众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转变也代表着德国对于二战的态度的不断修正,这对整个德国、尤其是欧洲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要。一方面,他们承认纽伦堡审判是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纳粹德国所作所为的盖棺定论;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整个纽伦堡审判本身也成为了20世纪中叶德国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和德意志民族涅槃重生的起点。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于纽伦堡审判这一重要事件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除了发起审判的英美等国有不少相关研究,德国各界也在各个历史阶段不吝自己的关注与思考。他们通过通史类著作、有关纽伦堡审判的人物研究、人物专访和相关事件回顾,以及关于纽伦堡审判法律意义研究等方式,从各个角度重现了当年这个引人瞩目的世纪大审判。同纽伦堡审判事件本身的研究热度相比,国内外将纽伦堡审判作为德国二战记忆对象来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各类研究中,此类并非重点。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二战记忆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本身,还是在艺术作品、社会媒体等其他领域,触及纽伦堡审判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新世纪以来,有关纽伦堡审判的一些纪念空间逐渐建立起来,人们可以在了解纽伦堡审判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挖掘有关审判事件的记忆。这是笔者将其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本论文研究的核心是德国二战记忆中的纽伦堡审判。本文在研究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对所有被分析载体采用横剖分层,确定特定的个案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章首先回到历史现场,呈现一种目前大家能够形成共识的纽伦堡审判原貌。从第二章开始,本文以各种载体入手进行分载体分层分析。第二章是有关纽伦堡审判的个人记忆,主要通过对同时代的调研分析,并以纽伦堡审判的首犯戈林和后继审判直接相关的魏茨泽克家族为例,探讨个人记忆的呈现与传承。第三章基于“比勒费尔德学术资源数据库”中有关纽伦堡审判的学术研究关注重点,以三代学人对于纽伦堡审判的研究为例,归纳整理纽伦堡审判战后记忆的评价的变化,深入理解研究者的不同认识。第四章以德国重要社会平台《明镜》周刊为例,列举其创刊以来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主要聚焦于《明镜》对纽伦堡审判相关人物的评析,审判的法律影响以及对德国战后罪责问题的讨论。第五章以对纽伦堡审判法庭纪念博物馆与帝国党代会旧址文献中心为例,采用叙述和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相关记忆空间的筹划与影响;以纽伦堡审判75周年纪念仪式为例,表现当代德国人二战记忆建构的主要特征。在结语中,本文通过观察纽伦堡审判的视角变化、分析影响纽伦堡审判记忆变化的原因等,总结出纽伦堡审判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笔者主要采用分类研究与年代切割的方式来加以梳理,重点关注四个横切面的呈现特征,集中于个案的特殊性及其普遍性价值,并结合同时代英美等相关二战记忆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有关纽伦堡审判的记忆研究,对我们研究德国二战记忆方面有很大帮助。从总体上来看,有关纽伦堡审判的记忆之变化,说明了德国人在二战记忆方面有着不同于他国的特征,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纽伦堡审判记忆之变迁可以看出二战记忆的发展性,从规避到接受是一个发展过程。德国人在看待纽伦堡审判伊始,主要的表现是不甘和沉默,对于纽伦堡审判的关注点聚焦于事件本身和德国因此所遭受的“屈辱”。在之后的德国民主化进程中,政学两界在对二战记忆的讨论引发了议论和思潮,德国人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事件本身转向研究审判的影响和德国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有关纽伦堡审判的记忆成为了相关热议话题之一。两德统一之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德国的地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德国自愿担负地区责任,在地区事务中的所作所为,让世界体会到了德国正视二战责任、正视历史的态度。最终,德国成功将当年的审判转化为鞭策自身担负地区责任、推进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工具。第二,从纽伦堡审判记忆之变迁可以看出二战记忆的复杂性。在对二战记忆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亲历者会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感受,纽伦堡审判的记忆也是如此。对纽伦堡审判亲历者而言,他们的记忆会在不同时期因为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昔日的顽固纳粹被告在审判后的自省过程中产生出新的认识,有的甚至成为了战后宣扬反战观点的践行者,他们本身对于纽伦堡审判的记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参与过审判的法官、检察官和证人等,在深入了解国际法原则和交叉学科方面的真实内容之后,也乐于参与关于审判的各种讨论;冷眼的审判旁观者们在了解纳粹德国的暴行和惊人内幕之后,对纽伦堡审判的正义性会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三,目前的记忆隶属于政治禁忌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本身不容否定,这是德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认知。有关二战记忆的内容中,依然存在着不少政治禁忌,而对于纽伦堡审判的记忆,同样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差异。近年来,在德国面临欧洲一体化进程倒退、难民危机、极右翼抬头等一系列问题时,某些别有用心者开始挖掘和重提纽伦堡审判中的特殊记忆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德国并未否定那些政治禁忌中的记忆,而是通过纪念仪式、纪念空间等各类形式客观展现那些记忆的变迁,并将此融入德国当代政治文化潮流之中。研究纽伦堡审判记忆变迁问题有利于我们对东京审判记忆变迁的理解。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过程看似类似,但实际结果于成效以及对于德日两国的影响大相径庭。日本政府一直不肯客观地公开承认侵华的行径,自省的态度和德国相比差距甚远。纽伦堡审判将德国人的过错罪责明晰地记录进了民族的集体记忆,而日本则以天皇个人的名义承担了所有责任,让民众普遍产生了无罪认同感。作为二战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京审判一直是国内研究二战记忆史学者的重要对象。出于政治考量,美国在战后没有将东京审判的所有材料公之于众,还认为没有必要将东京审判的卷宗作为日本人的罪证保留。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是,东京审判的档案直到1957年才汇编成一册目录;1977年时,两位荷兰法学家才首次以全文本形式将其出版,全球唯一的东京审判研究机构则设立在中国上海。因此,对于东京审判记忆变迁的研究存在一些断档,日本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甚至不如中国热切。新世纪以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大家开始对东京审判记忆变迁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中国人在分析比较两个审判的记忆差异性时,可以借鉴纽伦堡审判记忆变迁研究的成果带来的启发。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还关注到了记忆研究的持续推进可能性。个人记忆是纽伦堡审判记忆的载体,相同的记忆载体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学术研究则给记忆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可以帮助我们使用科学的手段来论证纽伦堡审判记忆的变迁。通过媒体叙事和特殊的空间呈现,可以让我们从多维的角度来丰富关于纽伦堡审判记忆方面的各类研究。当然,还有一些角度和元素也能成为研究记忆变迁的平台,例如,和纽伦堡审判相关的小说、电影、游戏和场景再现等。本文研究的记忆载体还相对有限,关于文学创造、影像作品、游戏设计等还需要留待未来继续讨论。
其他文献
双边认知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长期以来影响中日关系的热点问题错综复杂,中日双边认知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倒退,“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竞合关系突显,二者都呈现出认知的动态过程,前者表现出中日间的负面认知,后者表现出中日间的正面认知。本论文选择两者作为研究21世纪中日双边认知的案例。中日主流媒体是了解双边认知的窗口,本论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考察,在新古典现实主义和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中国也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大量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的经济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资进入不仅给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工资水平,还拉动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的出口奇迹。与此同时,世界经济逐渐步入全球价值链时代,在以价值链为主导的全球化生产背景下,中国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引
当代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传承的根本力量来自教育,高校势必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湖南理工学院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平台,同时联合政府行政机构、民间社会力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经验,为湘北地区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2017年3月31日,中国四个内陆省份(河南、湖北、四川和陕西)的10座城市和一个内陆直辖市(重庆),以及省份沿海但省会位于内陆的辽宁省沈阳市,成为中国第三批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或“自贸区”)。这是自2013年实施自贸区战略以来,中国首次在内陆地区设立的与前两批沿海自贸区在法理意义上完全相同的新型特别经济区。此后的2019、2020年,中国又陆续在另外4个内陆省份(云南
本文按照从“独化”的个体到群己和谐的“玄冥之境”的脉络,分三个板块来阐述郭象的群己和谐思想,这三个板块分别是:出发点、个体观、群体观。从“横”和“纵”两方面来呈现郭象的哲学思考,“横”的方面即境遇这种“共在”的视角,“纵”的方面即历史视角。全文以“独化”这个郭象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为起点,通过“自生”、“自性”、“相因与相与”、“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等范畴,把郭象哲学串成一个连贯的系统,呈现出从个体
现代汉语助词(以下简称为助词)作为具有汉语本土化特征的一类词,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便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密切关注。诸多学者从语义视角、句法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助词进行过探究,为助词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不过,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将助词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建构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助词的运作机理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探索。本文在后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以生成整体论为指导,依据助词的特点建构一
智能汽车作为国内外争相研究的热点,由于交通环境的复杂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等条件的约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人和机器共同完成动态驾驶任务,称之为人机共驾。目前,人机共驾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解决低级别自动驾驶的个性化人机交互和中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复杂环境适应性问题。因此,通过学习人类驾驶员的偏好及优秀的驾驶经验,对于提高智能汽车市场接受度和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的发展现
铜-铝复合构件可以充分发挥铜、铝两种金属的互补优势,弥补单一金属构件的性能缺陷,从而有效提升构件的综合性能,降低其综合成本,在电动汽车、电力设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对于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铜与铝在熔点、比热容、线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质方面差异显著,熔焊等传统方法易形成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其有效性和适应性存在明显缺陷。如何实现铜、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大数据和云计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海量的数据和我们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当数据存在异质性且受到复杂的噪声干扰,样本量很大甚至以流式数据的方式呈现时,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模型需要进行修正以适应复杂的数据结构,另一方面无法一次性导入内存的数据迫使算法必须依据少量多次获取的样本进行学习。在这一背景下,设计出满足实时更新需求的自适应学习算法以弥补
如何平衡共通语与语言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苏联作为曾经的多民族、多语言大国,“如何处理共通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成为贯穿其语言政策的一条主线。苏联语言政策的实践对多民族国家的共通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中,苏联建国初期实施的语言建设是该国语言政策活动之滥觞,这段历史对了解俄语作为国家共通语的起源及发展极为重要。然而,这一时期的政策与实践却极易被中西方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