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跨学科移植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当中,把一个学科发现的新原理运用到相关学科,促使研究产生突破性进展。本文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把信息论中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为解释英文汉译中的直译、省译和增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冗余信息是信息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和概念,在把它运用到应用语言学中来处理语际翻译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界说。在语言学范畴中,冗余信息可以定义为:冗余信息是指并不增加信息内容,却有助于语言构建、达意和理解的因素。接着,本文分析了冗余信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上的积极作用,以及英汉语冗余信息和冗余度的差别。这些分析,为下文讨论英文汉译中保持冗余平衡埋下了伏笔。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且必须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加以探讨。本文运用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客观的原则,联系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讨论翻译标准。基于客观的原则,我们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和主体,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发送者,更是检验者。从联系出发,我们提出译者必须两难兼顾,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原语文本面貌,还要使译入语文本所引起的读者反应尽量接近原语文本读者对该文本所产生的反应。最后总结出译者应当运用的两种手段:译语地道,文化传真。 在分析了冗余信息并且确立了翻译标准之后,本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提出了英文汉译的具体处理技巧。在语言层面,适当运用直译,增译或省译来保留,或调整译文的信息冗余度。在文化层面,本着文化传真的思想,运用“文内补偿”和“文外加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 在全球化背景下谈翻译,我们应当看到,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中应当解决的矛盾很多(如原语和译语、异化和归化等),但是如果把翻译活动肢解为两个部分,即语言上的转换(rendering)和文化上的诊释(interpretation),或许会更有利于我们把握翻译的实质、翻译的过程、处理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本文对于冗余信息的讨论便是基于这两个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英文汉译的技巧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