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重要流行病害,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一般流行年份,会造成小麦1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绝收。该病害主要由条锈菌夏孢子随气流传播。陇南属于小麦条锈病常发流行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越夏地之一,能够向我国东部麦区传播菌源,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陇南的小麦条锈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7721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2018YFD0200402、2016YFD03007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重要流行病害,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一般流行年份,会造成小麦1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绝收。该病害主要由条锈菌夏孢子随气流传播。陇南属于小麦条锈病常发流行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越夏地之一,能够向我国东部麦区传播菌源,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陇南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数量周年动态进行了监测,并结合田间温度、相对湿度及降雨等因素分析影响该地区夏孢子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以小麦条锈菌延伸因子EF-1α为基础设计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数量的 TaqMan RT-qPCR(TaqMa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体系。确定的田间收集样本中条锈菌夏孢子浓度N(个·m-3)与Ct值的统计学关系为:N=10 37.572-Ct/2.831×V/16.5×D×24×60×1000式中:Ct,TaqMan RT-qPCR的循环阈值;D,Burkard孢子捕捉仪采集样本的天数;V,样品提取DNA的总体积(μL)。2.利用Burkard孢子捕捉仪对陇南小麦条锈菌的夏孢子进行周年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条锈菌夏孢子数量随小麦生长期出现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拔节期至乳熟期(3月中旬至6月上旬),其中4月11日、5月16日、6月6日及翌年3月13日出现了 4个夏孢子浓度高峰,分别为145、13、22、45个·(m3)-1。3.田间小麦条锈病调查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期至蜡熟期,条锈病普遍率从0.3%提升到1.5%,田间病情变化趋势与空气中夏孢子数量变化趋势一致,且夏孢子出现时间早于病害发生时间。4.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表明,相对湿度与空气中的夏孢子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9,P=0.009),夏孢子的密度高峰值集中在空气相对湿度50%~80%范围内,而平均温度和累积降雨量与夏孢子密度无显著相关性。
其他文献
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穗的曝光率对果实生长发育及最终果实品质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摘叶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栽培技术手段不断的被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但有关摘叶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摘叶处理对葡萄花色苷合成路径调控机理的研究鲜有报道,不同地区因气候差异摘叶的时期和强度也不相同。本研究于2017~2018年以山西省临汾市尧京酒庄的赤霞珠和品丽珠为材料,在浆果转色初期和转色
微管(microtubule,MT)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细胞壁纤维素的合成及沉积,对植物形态建成具有重要作用。微管切割酶Katanin是微管解聚与重聚的重要调节因子,包含一个具有ATPase活性的催化亚基P60和一个调控亚基P80。拟南芥KTN1基因编码Katanin蛋白的P60亚基,具有微管切割活性,通过调控微管骨架的动态变化进而在细胞分裂、激素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多种细胞生命
磷、钾和钙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葡萄生产上常常采用叶幕喷施磷酸二氢钾,研究多集中在磷酸二氢钾对果树生理、糖酸含量等方面,对酿酒葡萄风味物质的研究较少。钙离子作为重要的胞内“第二信使”,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调控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果实硬度和贮藏性等方面,同样对酿酒葡萄果实风味物质的研究甚少。本课题针对晋中南地区酿酒葡萄果实着色较差、风味物质不足等问题,以酿酒葡萄主栽品种‘赤霞
立体匀播作为新型的播种方式,与之有关的氮肥技术鲜有报道,因此探索与其相匹配的施氮技术尤为重要。本试验通过3因素裂区设计,以播种方式和施氮量为调控因素,研究其互作对3个中筋小麦品种邯6172、轮选103、石麦25产量结构、品质及光合指标的调控效应。试验表明:1.立体匀播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均高于常规条播,不孕小穗数低于常规条播,其中小穗数在播种方式间差异显著。增施氮肥有利于农艺性状的改善,穗长在0~
卵菌(Oomycetes)包括疫霉菌(Phytophthora),是一种在形态上与真菌比较类似,而与褐藻等同属于藻物界的一类真核生物,可以引起多种作物病害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卵菌与真菌差异较大,由于其独特的遗传变异,生产中克服作物品种抗病性的能力很强,导致病害防控高度依赖化学农药,因此研究植物免疫调控因子、探索新型作物病害防控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室前期研究鉴定获得拟南芥抗病突变体rtp1,已知
手性胺这一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和农用化学品中,例如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利托那韦,治疗多动症的安非他命等都含有该结构。目前,不对称还原胺化法是合成手性胺类化合物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之一,具有避免制备、分离、提纯中间体亚胺或烯胺的步骤,一锅法直接合成手性胺的优点。然而目前所报道的文献中,大多是以芳胺或苄胺作为胺源的不对称还原胺化,得到的产物是手性二级胺,需要脱除氮原子上的保护基,才可以得到更有
卵菌(Oomycetes)中的疫霉菌属(Phytophthora)包括120多种,均为植物病原菌,是典型的半活体病原菌,其中一些造成作物毁灭性病害。寄生疫霉菌(P.parasitica)寄主范围较广泛,引致包括烟草黑胫病在内的多种作物病害,是模式卵菌之一。实验室前期利用寄生疫霉菌-拟南芥亲和互作体系,筛选鉴定到拟南芥抗病突变体rtp1,对活体营养卵菌、真菌和细菌具有广谱抗性。RTP1为MtN21家
为了揭示套作大蒜消减番茄连作障碍的作用和化感机理,课题组前期鉴定出大蒜化感物质二烯丙基二硫(DADS),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从‘东粉3号’番茄中筛选出一个响应DADS的主效基因SlDIR1-like。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RNAi载体和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番茄Micro-Tom(Solanum lycopersicum cv.Micro-T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在基因打靶时的频率很低,通常只有不到10%,这使得在里氏木霉中进行基因改造相对困难。之前解决里氏木霉同源重组率低的方法是通过敲除非同源末端修复途径(NHEJ)中的相关修复基因ku70,来提高外源基因的打靶效率。然而敲除这些重要的修复基因可能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和自发突变的累积,因此在不破坏NHEJ途径的条件下利用RNAi沉默里氏木霉NHEJ途径相关基因
细胞壁和表皮毛既是植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表皮毛位于植物的最外层,是由表皮细胞发育而来的特化结构。它可以帮助植物抵抗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其的伤害,此外,有些表皮毛的分泌物是合成多种香料和杀虫剂的原材料。为了寻找控制表皮毛发育的新基因,早期在实验室构建的表皮毛突变体库筛选到一个表皮毛发育异常突变体,命名为M12-07,并通过图位克隆和测序手段确定了表皮毛突变体M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