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比较成熟的礼乐文化早在周代就已经蔚然大观。周公制礼作乐,后经周代各个时期制礼者们的增益发展,形成了《礼记·礼器》所谓的“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作为周礼重要的构成要素,礼容主要指人们在行礼时所展现的符合礼意的容貌、体态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礼容又与周代的文学创作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礼容对周代诗歌、散文的影响不仅有关文学语言与形象,还涉及文学体裁,实为周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因。本文拟对周代礼容与文学的关系进行初步地探讨。论文总共分四部分,绪论主要梳理历代治礼者对礼容的研究情况,并阐述礼容及其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探究周代礼容的几个基本问题。首先辨析“容”“威仪”“容礼”“礼容”四种概念,发现以“礼容”概念作为研究对象最为合适,并确定在周礼两个层次的划分中都包含礼容;其次梳理以《周礼》“六仪”、《礼记》“九容”为代表的两种礼容纲目,分析这两种分类所依据的思想观念。并以贾谊《容经》所载的礼容纲目作为礼容分类趋于成熟的标志;最后推测礼容初步定型于商末周初的微氏家族之手,并将周代礼容的文化特质归结为“礼外乐内”“尚文尚德”的思想内涵以及君子修养、社会秩序的具体表征。第三部分以礼容的传习与礼容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探讨周代礼容的阶段性发展。西周时期,礼容的传习主要是作为贵族教育的王官之学,在小学时由师氏、保氏与乐师相互配合而教授,在大学时则由大司乐总掌。这一时期的礼容观念主要表现为君主的政治道德与贵族的个人道德;春秋早中期,礼容的传习主要表现为卿、大夫及君子在各种礼典中的相礼行为。而礼容所反映的观念逐渐落实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形成一种恭敬明德的君子风范;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礼容的传习以儒家学派的私学形式延续下来,孔子及其弟子、后学不断将礼容进行理论化的诠释,从而形成内容丰富的礼容之学。第四部分探讨周代礼容与文学的关系。一方面,在《诗经》中,对人们礼容的描写常运用形式多样的重言状貌词,这种语言形式影响了礼书中对礼容的表现;而描写礼容的艺术手法包括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抒情展现、对比表现,这些借助礼容描写的艺术手法又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后世以容止塑造人物的笔法。另一方面,在周代散文创作中,《论语》中的《乡党》一篇,由三种方式的礼容描写,塑造出孔子多层面的人物形象,具体而言就是礼学家形象、君子形象与圣人形象;而《左传》中的“察言观礼”型预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礼容决定天命的观念所催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