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ustin在1955年提出言语行为,Searle将其进一步发展,自此言语行为已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Austin指出研究言语行为的目的在于回答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行事,而不仅仅是指代事物。Searle(2001:16)指出言语行为是言语会话交际中的最小单位,并且人们在言语对话过程中,会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此后学者们对于说话者如何使用语言实现某种特定的行为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比如言语行为中的赞扬、拒绝、请求、道歉等。抱怨言语行为与感谢、赞扬不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冲突,是典型的“威胁面子的行为”(Brown and Levinson)。随着Blum-Kulka,House and Kasper(1989)对跨文化言语行为对比的深入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抱怨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很少或者没有涉及对抱怨语中内部修饰语使用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因而,本文试图对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归纳出抱怨言语行为中内部修饰语的使用情况;以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为变量,分析来自不同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在表达模式上的异同,并从语言能力及语用能力的角度对这些差异进行深层分析。该研究的调查对象分为两组:154名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和147名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本文借鉴了Beebe et al.(1990)的语篇补全对话,设计了四个情景,每个场景描述不同的话题,要求答卷人写出不同的情景中自然而真实的反应,其中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等级身份和社会距离这两个变量加以明确的限定。作者依据Blum-Kulka,House and Kasper(1981)提出的抱怨语内部修饰的分类对问卷进行统计,并从调查对象对某一策略的使用频率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篇研究,论述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进行了详细的文献回顾,包括Brown and Levinson的礼貌策略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以及国内外与抱怨言语行为相关的研究。第三章陈述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受试者、研究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四章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内部修饰语时确实存在差异并且探讨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第五章是总结部分,讲述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发现,对英语教学和实践的启示以及对之后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