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语或者外语写作教学才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崔刚,罗立胜,2006)。肯·海蓝德在2005年出版的《写作教学与研究》一书中也写到:写作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中心话题,而且将一直是研究者与教师们研究和讨论的焦点议题。写作过程本身具有复杂的本质,所以需要充分完整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甚至需要进行“写作是如何运行的”和“如何教授好写作”这样的描述。写作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职业生涯中与学术研究中,并且写作是个人经历和社会认同的核心,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写作的重要地位。写作具有多重目的,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多层作用。所以,近年来学者们对写作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也进行了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根据王文宇和王立非的“二语写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2004),我们能够发现,二语写作即是二语学习中一大难点,也是一大热点。国外对二语写作的实证研究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王文宇,王立非,2004;Melinda Reichelt,2005),而国内这方面研究的起步则晚得多。但近十年来,有关英语写作的研究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开始于90年代,也在宏观(如整体结构、段落发展)与微观(如衔接的运用)两个层面展开(王文宇,王立非,2004)。微观层面上的研究主要探讨衔接的使用情况(尹广琴,1999;马广惠,2001;许雪芬,2004;张倩、张志红,2005;陈媛,2006;崔学梅,2007)。还有指称及指示语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彩丽、吕殿英,2005;王立非、孙晓坤,2006)及修辞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虞秋玲,2001)。作文属于一种篇章话语,拥有篇章的基本特性。在写作过程中,篇章或话语是基本单位。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篇章的主要特性之一是连贯。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概念,1976年,他在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对其作了详尽的阐述。在他们看来,衔接是篇章连贯的基本。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存在于语篇内部,是使全文能成其语篇的各种关系,或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结合的成分之间的关系。韩礼德与哈桑明确指出:“当语篇中某一个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韩礼德与哈桑(1976)曾对衔接进行过分类,按照他们的划分衔接可分为四类:指称、替代和省略、连接以及词汇衔接。关于连接,韩礼德与哈桑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增补型、转折型、原因型和时间型。连接,或者称为逻辑连接(胡壮麟,1994),它的功能是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联系,并指出句子是在何种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的。胡壮麟(1994)认为,语篇中的连接概念专指相邻句子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连接性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连接通常由连词或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实现。逻辑连接曾被应用在国外和国内写作教学研究中。本研究目的在于把衔接理论中的逻辑连接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当中,调查学生逻辑连接使用特点以及逻辑连接的合理使用是否会影响学生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本研究采用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逻辑连接的分类模式,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调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逻辑连接的使用特点,以及连接手段的使用是否影响其作文水平和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帮助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促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以上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教授连接手段之前,学生是否了解连接手段以及学生写作中应用连接手段的频率?2.教授连接手段之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用连接手段的频率及连接手段的使用对学生作文质量有何影响?3.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连接手段进行写作?存在什么共性问题?本研究调查学生作文中以语篇分析为基础的逻辑连接的用法,共收集70篇学生作文。其中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08级本科学生完成35篇,另外35篇由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8级本科学生完成。开展教学实验时,他们己有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经历。此外,他们在年龄以及现有英语水平方面程度大体相当。在大一上学期开学之初,在未经过逻辑连接词系统讲解和训练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一次写作测试,要求其在三十分钟内完成一篇英语命题议论文。测试结果表明,在教学实验前,学生对衔接手段存在概念不清等问题,更不会在写作中恰当并充分地应用逻辑连接词。但经过为期两个月的逻辑连接教学之后,再对其进行一次写作测试,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前后差异。经过逻辑连接教学和训练的学生在写作中显示出逻辑性强,前后连贯好,能较多运用连接词,正确率高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属于定性研究,在统计学生运用逻辑连接的频率和作文分数时采用的是定量研究。这些方法具有可行性:1.逻辑连接易于量化。计算各类逻辑连接使用的数量,再统计作文分数,量化分析提供研究的原始数据。2.学生作文是可供研究的书面语篇;调查问卷是考察学生对逻辑连接了解掌握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完成调查问卷的过程和练习写作的过程也是掌握逻辑连接的过程。3.访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逻辑连接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本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法。在开始讲授逻辑连接之前对参加试验的学生进行调查采访,从而了解其在学习逻辑连接之前对衔接手段的了解程度,并查明其对逻辑连接知识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未曾受过逻辑连接的教学训练,也未曾接受过针对于写作的专项训练。他们只是在高中的语法课上学到过连接词,但只了解很简单的连接词,如“and”,“so”“but”等。在针对个别高质量和低质量作文的分析过程中,由于需要采用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使用连接手段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具体实施时间设定在最后一次测试评分后。在高、中、低三档分数中随机各抽取1-3个学生做一次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在用英语进行写作过程中,学生容易使用汉语思维来写英语作文,但简单地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很难达到熟练运用逻辑连接的程度。经过逻辑连接训练之后,学生能够能运用英语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句子之间也能使用逻辑连接词进行连接。在进行逻辑连接专项讲座和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巩固训练成果之后,再进行一次写作测试,将学生作文中使用的逻辑连接的数量与作文分数作为量化数据输入电脑,使用SPSS软件包协助量化分析。本研究是实验研究,运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最后经过量化得出实验结论,既连接手段的正确使用可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验中逻辑连接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了英文写作水平。同时,检测结果表明逻辑连接教学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其它方面也具有积极影响。由此总结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教师除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尽量向学生灌输英语思维模式及英语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第二,教师应加强篇章结构模式的教学;第三,教师应注意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新颖多样的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衔接手段的系统教学和训练;最后,教师应选择重视篇章模式和篇章理解的精读教材,以读促写。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证实。学生使用了相当数目的连接词。也得到了相对较高的作文分数。从两次作文测试来看,高分作文中普遍使用了更多逻辑连接,低分作文中则使用了较少逻辑连接。在学习了逻辑连接之后,逻辑连接使用频率增加,作文分数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比较少,词汇量还十分有限,所以多数为最简单常用的基本连接词,最常用的逻辑连接的种类为附加连接,其次连接,原因连接,时间连接和相反用连接则相对较少。连接手段的重复出现频率很高。其中“and”,“so”和“because”出现的频率最高,“first”和“but”其次。当然,本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语料数量有限。测试对象仅限于两所学校的特定专业学生,所以结果的代表性有限。同时,测试次数少,评分人员数量有限等因素都会造成信度不高等问题并影响最终研究结果。本研究证明,将逻辑连接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教师也应具备衔接理论知识,把衔接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认知钻研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与方法。本文所做的只是非常有限的尝试,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本研究能在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面引起关注并为后续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