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形成机制及实证研究——以都江堰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u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场所依恋”形成的逻辑基础入手,首次提出了自主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场所依恋”形成机制:个人自在获得场所自在的有关信息,在脑海中首先形成一个概念场所,若能接受,则产生实际的旅游行为,到实地参观访问后,便会产生一个场所映象,即基模场所,若基模场所超过概念场所预期,又符合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即经过一个“内省”的过程,则“场所依恋”可能产生。“场所依恋”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脆弱且测不准的过程,对有关量表进行科学的修订是解决测不准问题的关键所在。 就“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形成机制来看,场所依恋在形成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的,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地通过实证研究来证实该机制。限于篇幅及研究重心的需要,本文只针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有关“场所依恋”的实证研究,一为相同的旅游“场所”下,旅游者的“场所依恋”水平在人口特征上存在差异;二为“概念场所”(concept place)和“基模场所”(model place)的“认知差距”、“情感”与旅游者“场所依恋”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发现,都江堰景区旅游者场所依恋水平普遍不高,最大止步于场所认同感(Place Identity),更深的情感有待进一步的培养。景区旅游者“场所依恋”水平在人口学特征上确实存在着差异。综合来看,男女游客除在场所根深蒂固感(Place Rootedness)上存在差异,男性在此层面上表现得比女性更为强烈外,在“场所依恋”的其他四个层面上不存在差异。从年龄、学历来看,均出现在场所归属感(Place Belongingness)、场所认同感(Place Identity)和场所依赖感(PlaceDependence)三个中间层次上存在差异,且年龄大的、学历高的旅游者的感觉要强于年龄小的,学历低的旅游者。在不同家庭月收入上,旅游者在有差异的“场所依恋”各层面上,除在最浅层的场所熟悉感(Place Familiarity)和最深层的场所根深蒂固感的差异存在着波动外,基本上表现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感觉更为强烈。因此,总的来看,旅游者的“场所依恋”水平差异更多地集中在场所归属感、场所认同感和场所依赖感三个中间层次,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年龄大的、学历高的或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感觉更为强烈。而在最浅层场所熟悉感和最深层场所根深蒂固感上的差异上,波动相对明显。 在旅游者“场所依恋”与“认知差距”、“情感”的关系探讨中,结果显示,“情感”对“场所依恋”有正向影响关系,而“认知差距”与“场所依恋”有反向影响关系。
其他文献
华容县团山乡幸福农业社劳动模范吴道生是植棉的能手,五八年九月我们去该社调查总结了他的经验。这次,由于时间短促,调查不够深入,不大具体。现将所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一、
电缆替代协议(RFCOMM)在蓝牙协议体系中是用来对串口进行仿真的协议,它使传统基于串口的应用可以利用蓝牙进行传输。本文对RFCOMM协议的原理和实现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
本文先分析了蒲松龄生活的文学时代背景及蒲松龄创作诗歌追求“天真秀丽”的创作风格,接着分析了聊斋诗的艺术特色——以文为诗,带有“宋诗化”的倾向,“以文为诗”是把散文
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女小说家,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和日本关于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的研究有很多.有的是从作品风格,有的是从作品中女性形象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已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种类繁多的休闲活动中。女性群体作为休闲主体中的主要群体,其性别角色与社会自我价值认同特
前言我們在宁安县东京城人民公社实习期間,在公社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和工人同志们一起改制了“东京城二号水稻”插秧机。东京城二号插秧机,是根据南汇一号改制而成,它具体地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穿越文也作为一种专门的文类跻身于各大文学网站文学作品排行榜之列,而这种穿越热潮却大多出现在现代女性之中,不仅仅是女性作者,也包括女性读者.
通过冗余和容错达到的高可用性是许多工业网络部署的关键部分。一个企业网络断开几分钟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而工业网络的中断则可能有灾难性的后果。增强标准的生成树协议(S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对促进区域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成长问题作为企业研究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企业成长与它
机构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坚实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间接治理和直接治理方式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业绩预告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在信息披露规范上的提升,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