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西方社会,公民教育也伴随着公民的出现而诞生。公民有一定的历史范畴,我国的公民教育出现在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有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得以重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人文素养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中,也越来越多的担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历史课程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自然也就担当起了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初中生大部分得以进入高中,这同时给高中学校的管理特别是德育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中历史课程中有大量关于德育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史课程中的素材开展公民教育。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教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领会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公民教育的相关素材,并且把握将历史素材生成公民意识的途径。像学生接受任何知识一样,公民意识的生成有一个过程。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有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善于把握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生成是公民意识生成的重要步骤。对相关学生进行访谈。倾听学生心声、是了解学情、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完成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进行问卷调查是了解公民教育开展方法的重要步骤。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养成公民意识的重要阵地。小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与老师开展互动,提高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及展示能力乃至对合格公民素质的养成。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课程下公民意识的自然生成有助于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与发展,为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根基。历史课堂上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加强高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校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最重要的,公民良好意识的生成提高了高中生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意识的养成并对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就公民的涵义及公民教育的国内外发展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培养进行访谈并详细分析。第四章就高中历史教学论述了公民意识的生成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第五章总结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