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一类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真菌,AMF能侵染约80%的陆地植物。大量控制实验证据发现,在无放牧干扰草地,AMF对天然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放牧干扰下,AMF对天然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生产变化的作用过程,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在野外开展控制实验,从放牧干扰的三个层次,重点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放牧强度与AMF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2)放牧因素(采食,践踏)与AMF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2)家畜选择性采食与AMF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两年的羊放牧控制实验表明:连续2年的抑菌剂添加,有效降低植物群落水平菌根侵染率。放牧强度通过降低群落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ais)的地上生物量,进而降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AMF抑制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的地上生物量。与降雨正常年份(2015年)相比,干旱年份(2016年)放牧强度抑制羊草,AMF抑制灰绿藜的作用均在减弱。此外,2015年AMF与放牧强度的交互作用改变了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地上植株磷浓度。沿着牧压梯度,AMF增加了羊草(L.chinnsis)地上植株磷含量,但是降低灰绿藜(C.glaucum)地上植株磷含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强度,AMF与年际降雨共同作用于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组成。(2)通过三年的模拟牛放牧控制实验发现:放牧家畜采食导致克氏针茅草原群落优势种由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趋向于向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转变,主要原因是采食打破了植物群落底层的光限制。在不采食处理下,AMF促进冷蒿地上生物量并且抑制克氏针茅地上生物量;采食处理极大的削弱AMF对克氏针茅的抑制作用。采食与AMF共同作用导致的克氏针茅的流失,可能是过度放牧导致典型草原出现退化的驱动因素。(3)通过三年的选择性采食控制实验发现:AMF与家畜选择性采食的交互作用显著的改变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生产力。当家畜选择性采食C3禾草,C4禾草和杂类草并不能补偿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流失,并且AMF对二者的补偿性能力也没有影响;当家畜选择性采食C4禾草和杂类草时,C3禾草能够完全补偿选择性采食带来的损失,并且AMF降低C3禾草的补偿性能力。选择性采食C4禾草和杂类草,剧烈增加C3禾草的磷含量,但是AMF微弱的抑制它;此外,AMF有效增加C4禾草和杂类草的植株磷含量。综上所述,降雨分别与AMF、放牧强度互作影响了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与生产力。AMF与放牧因素(尤其是采食)的互作是影响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逆行演替的主要因素。AMF与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的交互作用影响了植物群落生产力;AMF降低C3禾草的补偿性生长能力,对C4禾草和杂类草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