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西学大量涌入的背景下,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不仅符合当时“个性解放”的主题,也促进了国人对“人”的认识,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更是延续至今。因此,本文以文学为中心,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梳理精神分析理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背景及途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学说大量地被引进,再加上“启蒙”所带来的对人个体的关注,国人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介绍成为必然。精神分析理论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欧美和日本。欧美作为直接的转播渠道,对精神分析理论传入我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分为上下两篇,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1920至1929是初探期。精神分析理论原就属于心理学范畴,所以在我国最初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文章多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渐渐地渗透到哲学、文学等领域。1930至1939为高潮期。这一阶段国人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了解更加全面系统,并开始批判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文章数量增多,有原著翻译进来,以及学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精神分析学说,都是这一时期的特点。1940至1949,最后一个十年是衰退期,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文章骤减,且以批评占主体,对个体的关注最终让位于国仇家恨的大背景。第三部分,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本章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分析“五四”前后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作家所写的批评文章。一方面,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评论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凸显精神分析理论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第二节突出论述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建构的影响。由于中国现代作家中的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受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文学理论建构中也都看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子。这一学说不仅仅影响了文学家个人,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建构。第四部分,鲁迅、郁达夫、施蛰存三位作家对精神分析理论接受及应用的个案分析。通过分析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来考察这一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坛的作用是最具代表性的。郁达夫的“自叙传”式的小说是精神分析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这种小说创作在精神上是个人的,但其实质却是社会现实的发声。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从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了一条小说创作的新路——心理小说。他所创作的心理小说几乎可以代表中国现代文学中精神分析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从以上三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中可以瞥见精神分析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乃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