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池沟矿区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以西约25km处,面积约为14km2,属于柞-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该区的地质背景以及成矿条件研究较为丰富。90年代以来,多家单位相继在池沟地区开展工作,但只是发现一些矿化点,没有发现较大规模工业矿床,寻找大型铜矿依然未突破。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矿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等方面,对于地球物理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重、磁、电法资料以及化探、成矿地质、钻孔等资料,综合反演解译了区内隐伏岩浆岩体分布范围、空间赋存特征及区内断裂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沟矿区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以西约25km处,面积约为14km2,属于柞-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该区的地质背景以及成矿条件研究较为丰富。90年代以来,多家单位相继在池沟地区开展工作,但只是发现一些矿化点,没有发现较大规模工业矿床,寻找大型铜矿依然未突破。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矿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等方面,对于地球物理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重、磁、电法资料以及化探、成矿地质、钻孔等资料,综合反演解译了区内隐伏岩浆岩体分布范围、空间赋存特征及区内断裂构造、找矿有利区等信息。建立了研究区找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为研究区深部找矿分析预测提供资料支撑,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深部找矿勘查综合物探方法体系及思路流程,为池沟矿区找矿突破提供相关依据和指导。本文利用研究区新完成的重、磁、电资料,通过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对重、磁、电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地质、钻井、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重、磁、电异常特征,推断了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体系,隐伏岩体空间展布形态,预测了找矿有利区。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物性、重磁电异常特征,通过对重磁资料进行垂向一阶导数、水平总梯度等场源边界识别技术处理研究,划定了控岩控矿断裂构造、找出岩浆主侵通道,圈定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隐伏岩体的分布范围,确定了Ⅰ号隐伏岩体为研究区主隐伏岩体。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激电测深和AMT测深划定了岩体接触带“低阻高极化”异常分布位置。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钻孔等资料,厘清了隐伏岩体、岩体接触带、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指出岩体与地层接触带为主成矿部位,预测了找矿有利区,经钻孔验证获得找矿突破,研究结果对该区进一步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通过对完成的重、磁、电法测量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池沟斑岩型铜矿物探勘探方法技术及勘查思路。首先,通过大比例尺高精度重磁测量圈定隐伏岩体范围,划分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和控岩断裂构造;其次,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摸排接触带平面“低阻高极化”异常分布区域;最后通过激电测深、AMT确定异常深部走向分布范围,对重点区进行钻孔验证。该技术思路流程对其他类似矿区深部找矿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牙轮钻头包括牙掌、牙轮、轴承、水眼和储油密封补偿系统等几部分,由三个装有牙轮的牙掌焊接而成。然而焊件由于电弧的作用温度分布不均匀,局部被加热至熔点温度以上,在焊缝和母材处形成很大的温度梯度,冷却过程中由于应力的作用导致牙掌产生收缩变形,这直接影响着钻头结构质量和性能。因此,开展牙掌焊接变形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牙掌焊接所涉及的残余应力、牙掌变形和轴颈面偏移量等关键性问
高熵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磨损和耐腐蚀等特性,近年来已成为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含铝高熵合金是一类常见的研究对象,但其相关理论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明之处,且仅仅依赖实验手段很难获得全面有效信息。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方法,对AlxCrFeMnTi(x=0~2)系高熵合金的晶格结构、力学性能、相稳定性、高压性能进行理论研究,明确铝含量、合金元素组成对高熵合金
本文通过C64-305静态液压万能试验机、马弗炉及JSM-6390型SEM等仪器,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套管钻井钢组织演变的影响,并研究了加载速率对不同热处理钢拉伸性能及及组织演变的影响,同时对其硬度进行了分析,为套管钻井钢的性能提高改进工艺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水淬+不同温度回火后获得的套管钻井钢,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组织从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托氏体最终转变为回火索氏体,硬度也随之降低
金属玻璃因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等良好的力学性能,已成为新一代备受瞩目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之一。但金属玻璃由于缺乏长程有序结构,易发生局部变形并引起室温拉伸塑性差,严重地制约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因此研究如何平衡金属玻璃强度和塑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纳米玻璃的出现可有效地增强金属玻璃的塑性,但由于玻璃/玻璃界面的引入,严重削弱了金属玻璃的强度。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手
异质双金属复合管以其高性能、低成本、能够适应严苛的服役环境,在石油、海洋、核能、交通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加高,而管材数控绕弯成形技术则是管路系统中重要的构件——弯管的首选加工技术。然而,在管材弯曲过程中,容易出现外弧侧减薄甚至开裂、内弧侧增厚乃至起皱及截面畸变等缺陷,而复合管由于基、覆管材料性能的差异和结合界面的存在,使得其弯曲机理更加复杂,缺陷控制更加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异质双金属复合管
钢丝绳广泛应用于能源、军工、矿山、交通、石油钻采、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目前,国内的钢丝绳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的拉丝机器完成拉丝作业,拉丝换盘过程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换盘过程繁琐、工人劳动强度大、换盘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拉丝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已经成为钢丝绳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课题针对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的生产现状,结合LZ10直进型拉丝机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在分析拉丝机自动上下盘系统国内
本文选择的Ti-Al-Mo-V-Zr钛合金钻杆是经过锻造、轧制、挤压成型之后的管材,最终成型后的组织为原始组织,其组织类型为片层状。本文目的是通过退火、固溶时效和多重固溶时效的热处理工艺,研究钛合金在此过程中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变化,同时找到具有最佳强韧性匹配的热处理工艺,提高钛合金钻杆在苛刻油气井环境中的服役水平。最终对Ti-Al-Mo-V-Zr钛合金钻杆进行实物性能评价。(1)β相变点之上的单重炉
作为一种非常规资源,油页岩开发前景广阔,其原位热解开发技术具有热效率高、污染小的特点,是未来油页岩大规模开发的方向。本文在室内实验基础上,通过对比现有的油页岩注热介质原位热解开采技术的优缺点,研究了注空气原位热解开采油页岩技术的可行性及演化机理。通过热重及DSC实验,将油页岩的热解阶段划分为蒸发、有机质热解和无机矿物热分解三个阶段,分析了升温速率及气体环境对油页岩热解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学及热解
金属波纹管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和石化等领域,是管路连接系统、密封系统和减震系统重要的零件之一。高温合金矩形波纹管具有明显的周向外形轮廓变化(圆弧、圆角、直线段),其成形时的变形特征与传统圆形金属波纹管存在较大差异,且镍基高温合金室温下强度高、加工硬化显著,传统液压胀形工艺难以满足高温合金矩形波纹管高性能精确成形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将脉冲电流引入高温合金矩形波纹管液压胀形过程中,以改善材料
PCNN作为一种现代神经网络方法,在图像处理中,能够对图像中灰度相似、空间相似的像素进行分组,这一特性非常适用于图像边缘检测定位。PCNN用于图像边缘检测时,检测效果取决于模型中各种参数的设置,包括时间衰减系数、链接强度系数、阈值放大系数等参数的选择。现阶段,PCNN模型参数主要通过经验设置,没有充分利用图像本身的特征信息,在图像处理中不具有普遍性。本文通过分析PCNN模型的参数功能和图像边缘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