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创立,以神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探索精神病成因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疗范式,对其后的心理治疗范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临床研究与适用的现状表明:国内外精神分析疗法的研究与运用呈缓慢下降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本研究在对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适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精神分析的每一个理论内容解读梳理;剖析对比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分析弗洛伊德思想;以运用精神分析疗法成功治疗的案例为论据进行论证。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质提出了新发现,并对如何吸收精神分析理论的有关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研究由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
第一,分析探究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本质,并运用案例证明其理论本质的真伪性。
第二,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析挖掘精神分析疗法适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合理内容,并结合本民族文化尝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研究尝试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具有认知本质。精神分析理论在神经症本质认识上具有认知特色。
2.精神分析是以移情为技术基石,从知和情两个层面上寻求突破点,以改变患者不合理认知为目的而根除神经症病因的心理治疗范式;精神分析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改变不合理认知才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
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划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人格的复杂性,但是并不是人类行为的驱力,本我只是人类先天存在的潜在倾向;人类运用最基本的本能反射接触客观现实,在与现实的相互交往中形成自我,自我的认识与发展进一步激活了本我中潜在的本能欲望;自我认知范围,决定着被激活的本我欲望的范围;自我对某一对象的认知程度,影响着与此相对应的本我欲望的程度。个体以往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现实自我内容的丰富性,影响着个体人际交往与适应的能力;影响着本我欲望与超我关系的调节反应。超我是个体接受教育者(或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4.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梦绝不仅仅是性的愿望的满足以及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梦是一种精神活动,包含着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梦既可能是客观刺激引起个体感觉器官的变相反映;也可能反映了梦者在白天的心境。在某种意义上讲,梦是梦者对事件认知思维后的结果,它包含着梦者的希望、忧虑、担心或者得志后的愉悦之情。梦的工作,充满认知活动。
5.弗洛伊德关于伊谛普斯情结的解释正好反映出伊谛普斯情结不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反映,是受社会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态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后主观反映的结果。
6.关于潜意识的认识,弗洛伊德在论述潜意识、前意识概念的过程中,有前后矛盾,混淆不清之嫌。精神分析治疗的原理为:促使潜意识过程向意识转化。而弗洛伊德又说潜意识无法回到意识中。在弗洛伊德论述的潜意识概念中发现,潜意识在临床表现上实际上是前意识。
7.关于神经症病理的形成,笔直与弗洛伊德观点不同,以为心理疾病是自我与超我不能满足被激活的本我欲望以及自我与超我关系矛盾不能协调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8.结合民族文化探讨,笔者以为荀子的人性观与“化性起伪”的观点可作为治疗中国人心理障碍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