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菌GST基因克隆及酶学性质研究

来源 :成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霉菌是一种小型的丝状腐生真菌,其代谢产物红曲色素、洛伐他汀等在食品及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EC2.2.1.18)是一类保守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超基因家族酶系,广泛参与到生物体的多种生理代谢过程。本研究以红曲霉菌GST基因家族为对象,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克隆、酶学特性及表达模式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Monascus purpureus基因组中一共鉴定得到了17个GST基因,通过保守结构域分析具有典型的GST蛋白结构域,分属于Ure2p、e EF1Bγ、GTT1、Omega等不同的亚家族。以红曲霉菌菌株M.purpureus h2019为实验菌株成功克隆了17个GST成员,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理化性质(分子量、等电点、疏水性等)分析,染色体定位,进化分析,序列分析(序列比对、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等),蛋白结构预测,以及启动子顺式元件和蛋白互作预测。结果表明:红曲霉菌的GST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理化性质上存在差异。多数成员的分子量在25k Da左右,有52.3%的成员不稳定系数小于40,47.1%的成员等电点大于7属于碱性蛋白;同属e EF1Bγ和Ure2p类的成员序列相似度较高,表现出相似的基因结构和Motif结构。同源基因对的Ka/Ks小于1,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很强的负选择;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不同GST成员的序列差异大,但通过同源模建方法获得的10个GST蛋白却具有相似的三维拓扑结构,均为同源二聚体;顺式元件及蛋白互作预测表明红曲霉菌GST基因可能参与到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与红曲霉菌的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过程有密切关联。2.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红曲霉菌GST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红曲霉菌GST的表达在不同生长时期呈现显著差异,Mp GST7在红曲霉菌生长的第五天开始表达。Mp GST1是组成性表达基因,第二天表达量最高,可达到内参基因的21.56倍。相关性分析发现Mp GST3、Mp GST14、Mp GST17等七个成员相关性较高,可能在红曲霉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发挥相似的作用。此外,红曲霉菌代谢产物红曲色素、洛伐他汀及桔霉素的关键基因的表达也与红曲霉菌GST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明红曲霉菌GST可能参与到重要代谢产物的合成与代谢过程;在0.5 m M双氧水胁迫下有15个成员的表达上调,表明红曲霉菌GST参与到氧化应激,且Mp GST3、Mp GST8和Mp GST17三个成员可能是红曲霉菌应对高浓度氧自由基胁迫的重要策略之一;HED诱导下所有成员表达下调,其他底物诱导时均有部分红曲霉菌GST成员上调。其中经典底物CDNB诱导时有7个基因显著上调,最值得注意的是Mp GST1,表达量可上调50倍以上。Ure2p类的三个基因正相关性较高,初步预测其具有类似的底物谱;不同金属离子胁迫下所有成员呈现不同程度的响应,在2m M的Zn2+处理下表达上调的成员最多,在Fe3+、Ba2+胁迫下多数成员下调;红曲霉菌GST对温度响应也具有差异,6个成员在应对低温胁迫时有显著上调,且Mp GST17、Mp GST11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均有高表达。3.以同源模建的红曲霉菌GST蛋白为受体,CDNB、NBC等亲电子底物作为配体进行分子对接发现不同成员对不同底物的结合能及相互作用力均有差异,所有成员对第一底物GSH的结合能均高于第二底物表明其对GSH的亲和力较低。第二底物HED结合能最高,表明红曲霉菌GST对HED的亲和力较低。红曲霉菌GST蛋白对其余第二底物的结合能均较低,但部分结合口袋并未落在红曲霉菌GST的C-端结构域上,可能会导致其不能有效的催化GSH与其进行亲核反应;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8个可溶性的重组红曲霉菌GST蛋白,酶学活性检测发现仅有重组Mp GST1蛋白表现出以CDNB为底物的GST酶活性,而对其他底物并未检测出活性;以纯化的重组Mp GST1蛋白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发现对GSH和CDNB的Km值分别为0.78 m M和0.41m M,这表明Mp GST1对CDNB的亲和力相对GSH的亲和力高。Mp GST1的最适温度为20℃,最适p H为8,在40℃和p H 9.0下孵育5h残余酶活力仍可分别达到75.6%和70.3%。Zn2+、Cu2+、Ni2+、Mn2+对Mp GST1的酶活力有抑制作用,而K+、Ca2+对其酶活力有促进作用,EDTA在10m M时对Mp GST1的抑制达到37.4%,SDS则使之完全失活;为进一步探究Mp GST1的催化类型,通过定点突变发现R135A突变体蛋白完全失活,N17A和V56A突变体的酶活力均下降至40%左右,表明Mp GST1是一种以Asn17,Val 56,Arg 135为催化活性位点的非典型催化类型的GST。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红曲霉菌基因组中挖掘到17个GST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及酶学性质研究表明GST基因功能发生分化,结合相关性结果表明红曲霉菌GST基因在红曲霉菌的生长发育及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c-MYC G-四链体(G-quadruplex,G4)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启动子区域的特殊DNA,能够影响生物体的转录调控过程,与癌症相关度较高。但c-MYC蛋白缺少明确的靶点,所以通过小分子稳定G-四链体来间接调控原癌基因的表达具备重要生物学意义。索拉非尼(Sorafenib,Sor)是经欧盟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单药治疗药物。但临床使用中发现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抗肿瘤活性,
学位
抗生素因其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良好治疗效果而被广泛用于人类及畜禽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在现代畜牧业中被大量用作促生长剂来降低生产成本,其大规模不规范使用将加速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因此,开发抗生素快速检测方法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至关重要,但由于实际样品基质复杂、抗生素含量低且干扰组分较多,往往需要进行复杂的样品前处理,从而导致依靠传统检测技术的抗生素检测流程耗时费力
学位
目的:对川贝母茎叶及其药渣进行探索研究,明确其所含化学成分,探索其功效,建立其质量标准,为川贝母茎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UPLC-MS/MS方法检测川贝母茎叶及鳞茎中的化学成分,比较两者化学成分的相似性,推测川贝母茎叶的功效。选择两者有代表性的30个共有化学成分,以网络药理学为指导,研究川贝母茎叶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作用靶点及其机制,并采用动物试验对其药效进行验证。2.
学位
吲哚布芬(Indobufen)是安全性和可逆性有效结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于治疗各种心血管病变、血脂代谢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和糖尿病等疾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国内外药典均未将该品种收载于药典中。仅在我国有相应的注册标准,标准号为WS1-(X-069)-2006Z-2021,此标准已不满足当前药品监管严格把控的新要求。因此本课题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和ICH相关指导原则为准则,对吲哚布芬原料药进行全
学位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死亡率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内皮糖萼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多糖复合结构,它不仅是血管壁的选择性通透性屏障,还能限制血细胞与内皮细胞的接触,维持血管内皮的正常微环境。内皮糖萼的破坏会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肺水肿,促进急性肺损伤的发生与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
学位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是一种全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生素,因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廉、半衰期较长和性能稳定等优点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且在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FQs也作为使用率最高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临床抗感染。其中,环丙沙星(CIP)又是FQs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抗生素之一。CIP作为人畜通用药也可用于治疗动物疾病,其常作为预防性的药物被添加在牲畜饲料中,而此类抗生素在加工动物食品中的残
学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是一类广泛用于制备纳米载体的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具有无毒、无刺激性,可降解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生物环境中可保护溶解性低和稳定性差的药物。但PLGA纳米粒在人体内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后吞噬,将白蛋白包裹在PLGA纳米粒最外层可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从而延长体内循环时间,改善药代动力学。白蛋白修饰后还可增加
学位
面对微生物的耐药,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内生菌是共生在植物体内的微生物,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生理和代谢机制,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化合物。同时,内生菌具有种类多样、生长周期短、代谢可控等特点,可通过发酵实现工业化生产。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为小檗科植物,其根茎入药,
学位
生物催化技术是甾体医药工业关键的生产技术,其优势为选择性高、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等,可制备化学合成法难以合成的一些甾体中间体。1α-羟基去氢表雄酮(1α-OH DHEA)是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甾体物质,也是合成阿法骨化醇、马沙骨化醇、氟骨三醇、他卡西醇等开环甾体化合物及其他甾体化合物的关键中间体。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草酸青霉A-1006(Penicillium oxalicum A
学位
肥胖是一种与肠道微生物和低度慢性炎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肥胖和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紊乱会使得机体发生低度慢性炎症以及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引起肥胖。饮食对肠道菌群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寻找或开发可以改善和预防肥胖的安全有效膳食添加剂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江银耳是一种药用菌和食用菌;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降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银耳多糖的抗肥胖作用和潜在机制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