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经济蓬勃兴起,促使当时本区市镇居民的生活状态也有新的改善。研究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居民的生活状态,不仅有助于了解和加深对唐宋时期四川盆地乃至长江上游地区居民生存状态及城镇化质量的认识,并可为今天的乡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居民主要有官吏、士人、工商业者、地主、农民、佣工等多种类型。其中官吏的收入包括正常途径的俸禄和非正常途径(如经商、贪赃枉法等)收入。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少量士人主要是官俸收入,赴京应举士人多参与经商活动,另有一部分士人靠教书获取收入。富商大贾收入可观,中小商贩收入微薄。地主收入主要来自于田租,农民、佣工收入都很低。官吏、富商大贾构成了上层社会,他们家财雄厚,生活奢华,盛气凌人,称雄一方;一般士人、普通工商业者构成了中层社会,他们收入有限,资产不多,收入在正常的情况下能保持较宽裕的生活;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一般农民、佣工苦力等构成社会下层,他们家产微薄,难免不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居民的负担主要是赋税,其中商人的赋税包括财产税、过税、交易税及各种苛捐杂税,且税率先后经历了唐代由20‰到50‰和宋代由20‰到30‰的变化过程。一般居民消费包括粮食消费、衣料消费和生产工具消费等。富商大贾的消费包括投资土地、修建豪华住宅和享受精致生活。
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和娱乐活动等三方面均体现了当时本区居民的精神生活状态。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多次颁发诏敕,提倡文化教育,加上任职四川盆地的地方官员大力兴办学校,从而促使了本区居民一改隋代安土重迁的状况,愈发重视文化教育,不断有登第之士,尤其是进入宋代以后,市镇教育更是异军突起,向学之风盛行;唐宋时期本区市镇寺庙道观林立,参与宗教信仰的阶层广泛,官吏、士人、富商、平民皆喜好佛道之事;居民游乐之风盛行,游乐地点多为寺观和景点,游乐活动种类精彩纷呈,反映了当时本区市镇居民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