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更关注精神生活、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等非经济因素。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改善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我们只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我们所真正追求的。幸福才是每个人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由于我们过分看重经济发展,忽视了健康、环境、资源等因素,从而在全球许多国家、地区,甚至发达地区都出现了“收入——幸福”不成比例的问题,即人们变得比以前更富有,但却没有感到更幸福。这让我们想到,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实力是不能仅以GDP为指标,更要看民众收入的多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高低,即这些指标所最终代表的“幸福感”的水平。 对幸福感的研究如同各学科的综合演练,会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最近几十年来国外经济学界对有关幸福感问题的研究热情逐渐升温,向传统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发出挑战。但国内由于对有关幸福感问题的研究开始得较晚,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差距。本文试图对幸福感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结合不同时代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对幸福感的测度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有所补充。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以时间为轴,在理清幸福演进过程的同时,对幸福的概念以不同时代为背景进行梳理,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收入——幸福悖论”,在理清幸福感发展演进过程的同时,总结包含不同考察因素的主观幸福感的测度方法,道明测度方法中的缺陷。再结合中国的经济特质,概括出我国社会转型期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应合理科学地评定社会发展水平。作为理论基础,本文关于经济学中对幸福感的研究表明,正相关的关系并不总存在于个人收入与其幸福感之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当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之后,收入的增加就不会直接作用于幸福感水平的相应提升,反而可能使得幸福感水平下降。这也让我想到:物质生活带来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没有得到普遍提升,那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如何来准确全面评价国民生活即幸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