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认知文体的角度对叙事语篇人物塑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研究以《圣经》叙事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理论思辩和例证等定性分析方法考察语篇阅读中读者对人物的理解过程。目的是要为认知文体的人物观提供一个整体框架和分析模式。全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回顾了作为叙事语篇的《圣经》,指出对《圣经》叙事的研究主要是在文学领域中进行的。回顾了传统批评和结构主义叙述学的人物观,指出文学评论中虽然有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理论,但它们大多以文本为出发点,是静态的,而认知文体学的人物理论是动态的,考虑了作者、文本、读者三方面的互动关系。在对Culpeper戏剧人物塑造模型进行评价、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完善更全面的叙事语篇人物塑造模型。2.探讨了“思维风格”问题,对传统和最近的思维风格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和隐喻理论分析了亚希多弗和户筛故事中Hushai在对话中使用的隐喻,揭示了户筛的思维风格。3.探讨了《圣经》叙事中的视角问题。在对文学评论和语言学中视角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圣经》叙事视角研究的理论模式,对明显、重要的《圣经》叙事视角的语篇标记进行了归纳和分析。4.运用认知文体学的图式理论,分析了与《圣经》“求/订婚场景”有关的七个故事,从语篇的层面探讨了《圣经》叙事中的类型场景和人物塑造的关系。本论文的选题缘于Jonathan Culpeper(2001)提出的认知文体学的人物塑造理论。该理论从社会认知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读者究竟是怎样理解人物的,即对语篇处理过程中的人物心理表征建构予以了阐释。并从文体的角度对戏剧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重点分析,以说明文体特征对读者认知的作用。然而对Culpeper认知文体学的人物塑造理论,我们既同意他的主要观点,可又认为该理论中的有些方面还需要充实和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之所以赞成该理论,是因为我们认为认知文体学的人物观具有动态性和心理完整性,它强调文体是作者的和读者的认知结构与语言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文体的本质。我们还认为文学语篇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体裁,对文学语篇的文体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将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语篇理解和文体学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新的立体化模式符合文体学的跨学科特征,它拓宽了文体学的研究视角,也使文体学研究更具有科学性。所以,本文将以Culpeper认知文体学的人物塑造理论为基础,阐释读者对人物的认知建构过程;同时,针对其理论的不足,进一步对其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Culpeper的主要理论包括范畴化理论和归因理论。我们一方面明确了范畴化类型,区分了社会性、文学性和文本性范畴化。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其用于人物推断的归因理论和基本归因错误理论。与Culpeper的人物塑造模型相同的是,我们的人物塑造模型也由五大部分组成,即背景知识、情境模型、文本基表征、表层表征和控制系统。但我们的背景知识即读者信息不单指读者的社会知识,而是将读者的现实世界知识细分为社会知识和文学知识,另外还考虑了读者的情感以及读者对小说人物的价值评价。我们在表层结构即文本信息中增加了叙事语篇的两个重要的文体分析层面:叙述视角和思维风格。在本文探讨读者对叙事语篇人物解读的过程中,主要在四个方面作了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检视:1)我们以Culpeper人物模型为参照,提出了一个更适合叙事语篇人物解读的模型,希望该模型能对各类文学体裁,特别是小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我们对文体学的难点之一思维风格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个案分析,提出了两个新的观点:一是思维风格分析不仅适用于智力愚钝的人物,也适用于正常的、尤其是智力超常的人物;二是对思维风格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叙述者,也适用于人物和读者,而人物的言语行为如对话能够反映人物的思维风格。我们运用认知文体学的隐喻理论分析了Hushai在对话中使用的隐喻,说明对隐喻的灵活使用反映了该人物超常的思维。3)我们对文体学的另一难点叙述视角进行了综合和归纳,考虑了文学批评、叙事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各学科对该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叙事语篇视角的理论框架。我们认为视角将读者纳入叙述中,而叙述者采用何种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人物的移情或认同感。我们将视角与归因理论相联系,认为视角与读者的人物印象形成之间存在必然关系。4)我们运用图式理论对《圣经》叙事的类型场景进行了语篇层面的解读,认为类型场景的重复,体现了《圣经》叙事及其人物的潜在关联;类型场景的变化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预示了他们的不同人生经历及使命。本研究的意义有四点:1)本论文所建立的叙事语篇人物模型属于认知文体研究,它为中国文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非英语国家的研究者,我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体意识达不到以英语为母语研究者的敏锐度,但语言和文学的相邻和相关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我们的观察和假设提供了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2)本论文对叙述视角和思维风格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的文体分析模式。对视角和思维风格的文体研究可以提高文体分析整体的深度和价值。3)本论文对文学语篇的认知研究也是语篇理解研究的一部分。文学语篇理解和语篇理解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研究读者在理解文学语篇过程中和在所有体裁语篇过程中运用的认知机制是语篇理解研究的新课题,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为该课题提供了思路。4)本论文的研究为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验证提供了基地。对《圣经》语料的分析证明本文中应用的语言学、文学批评、叙事学等现代的理论均适用于小说出现以前的远古时期的文学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