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的作品中融汇了萧红自己作为女性和弱者在战争暴力下的痛苦经验。她亲身体验了女性和弱小者,自卫和逃生能力较弱,并在同类同胞中也不得不首先忍受的牺牲和被弃的处境。我个人认为正是这些东西本身支持了萧红与主流文学所提倡的东西保持了疏离的态度。她写出了那些更受推崇的男作家所没有看到和表现的东西,如民族生活中一如既往地存在的卑劣价格、私欲和虚伪,这些并没有因为战争危机而减少,倒是因为这个危机更直接地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等。而这些不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描写方式等方面。本论文以她作品中的《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为出发点。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从二个方面阐述:东北风景画与民俗画。其中东北风景画包括了生活景观与四季景观。从中抓住了东北这个具有特色的黑土地,在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却有着作者乡情的地方,让读者去体会那种孤独感。而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们又有着某种自我的人生勾勒方式——风俗习惯,在其中有乐也有着人生的百态。在这些风俗中,有萧红童年的视角放大,是她的回想,也是她对现实中麻木的人们,不知反抗,愚昧生存的一种警示,只是她的感观色调却是冷的,是悲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抓住小说中的散文化特征来讲述的。情节、人物、语言是文章的三个要素,这个部分逐个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中的局限。情节的淡化文中认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风格显现,也有其写作背景的影响原因。在情节上,作者将情节特定在某-个特别的情境中或是特定的人特出现的场合,给了人们以真实感同时,更能体现出主题意识。中心人物设定这个章节,主要说明的是,萧红作品中没有特定的一个人物,并不是指她没有特定的人物形象,只是她在写一类人,一些群体,所以这是一种人物设定的局限同时也会给小说个别的设计上有一种更宽泛的环境。在语言诗化这部分,主要是说明她的作品中有诗化的环境与诗境的构成。这不仅仅是文章情节的需要,也是她文中的一个特色展现。综上,从地域文化层面上,讲环境与风俗;从散文化结构方面上,说明那时代那些人物,那些生活。从细枝末节的剖析中,指出其中的局限性,最后引出第三大部分。并归结为创作艺术手段的局限性,其中包括创作题材的固定与抒情色彩的局限性;生存困境展现局限性,包括死亡淡化的描述与男权社会的渲染。萧红小说研究,本文从全局的阐述指出个别的局限性,重在说明她在文学诠释方面的局限,也同时肯定萧红的这种批判与关怀,恰恰也是从她作品价值高度的认同所在;是萧红给予当时女性生命价值最真诚的肯定,给那个男权社会的女性生命状态的注入了最根本、最直接的表象说明与内涵,给自我以及当时的女性独立以最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