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小学生身体活动和学业成绩的调查:1)了解目前上海市小学生身体活动的水平;2)研究身体活动与儿童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并探索社会情绪能力在其中的中介效应;3)评估样本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此为下一步干预试验中身体活动的干预策略选择获取相关证据。该研究结果将提高公众对儿童身体活动的重视程度,为我国卫生和教育部门顺利推广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分成两个研究现场:1)以2014年上海市17318名6-11岁在校小学生为对象,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身体活动、社会情绪能力、学业成绩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数据,研究其相关关系。2)以上海市杨浦区一所高中为样本,收集其学生体质健康、考试成绩等信息,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该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上海市小学生平均中高强度运动为93.9分钟/天,有38.4%的学生没有达到指南推荐每天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的要求。中高强度运动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线性模型回归系数为0.50,95%CI:0.28,0.72)。运动对成绩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屏幕时间中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屏幕时间的增加,运动对学业成绩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中高强度运动与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密切相关。与中高强度运动小于1小时/天的人群相比,运动时间在1-2小时/天的人群社会情绪能力异常率更低(OR=0.75,95%CI:0.63,0.88);大于等于2小时/天的人群社会情绪能力异常率最低(OR=0.65,95%CI:0.52,0.82)。社会情绪能力作为中介因素,解释了30.8%的中高强度运动对学业成绩的正向影响作用。通过样本学校的回顾性数据分析,发现高三上学期学生的体能水平对高考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学校开展的以增加体育课效率,提高运动专项化水平为目的课程改革分析发现,课程改革后学生比改革前学生考试成绩显著提升。而且体育课课时数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较大,课时数越多,提升作用越显著。对体育课课程内容的分析未能发现体能型专项体育课和技巧型专项体育课对儿童考试成绩的影响的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儿童的中高强度运动水平提高不会影响学业成绩,反而与学业成绩有正向相关关系。在倡导提高儿童运动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对屏幕时间的设限。社会情绪能力可能是运动影响学业成绩的中间机制之一。对样本学校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学生中开展身体活动干预具有可行性,通过合适的身体活动干预策略有望实现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