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歌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笔者作为民族声乐表演专业的硕士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经常会接触风格迥异的传统民间音乐,充分感受到我们地方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再加上在演唱实践中,每接触一首新的地方民歌,在做案头工作时,总要对语言(尤其是发音)做出详细考察,由此深刻认识到语言对于民歌音乐风格的重要意义。《三天路程两天到》是具有典型河曲山曲风格的一首作品,于是以此为例子来进行民歌音乐中语言和风格关系的探讨。语言是具有历史性的一项功能,它的形成需要追溯到其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河曲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水土流失造成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走西口与家人常年离多聚少的现实因素,迫使劳动人民通过创造一首又一首民歌来对抗无奈的生活现状,由此形成并发展成了我们如今可以听到的河曲民歌。旋律是歌曲的基本要素,也是音乐第一美的地方,本片文章通过分析《三天路程两天到》旋律中的调性、曲式、以及结构的基本特点等,来感受河曲山曲中旋律的鲜明风格。韵味是民歌中最讲究的一项要素,歌词旋律都可即兴创作,甚至当今有许多民歌改变成的变奏曲,但韵味是一定不能跑偏的,越原汁原味的越香醇,若是把山西民歌的韵味与江浙小调的韵味相混淆,那就会让听众大跌眼镜。民歌中的语言,也就是地方“方言”,是最基础的要素了,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是歌唱韵味的鲜明体现,它就像大树的根一样,滋养着民歌音乐的风格!我平常很喜欢听雷佳老师《源远流长寻根之旅》的那场音乐会,把15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加上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淋漓精致的表达出来,使听者感觉自然舒服,回味无穷。民歌中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也是本片文章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版块,在普通话遍布的今天,我们究竟是该以方言来演唱民歌,还是普通话来演唱民歌呢?普通话与方言所演唱出来的风格是否相同,韵味是否一致,用哪个来表达更适合更贴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