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禅宗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高僧,从禅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学界对唐代丛林大德关注较多,已经出现分量厚重的个案研究专着多部,而对宋代禅师的深度探对,虽然近来偶有涉及,但与有宋名僧辈出的状况不相符,似乎有待开拓,何况,宋代高僧较之唐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般说来,宋代禅林硕德都是内外兼修者,不仅具有深湛的佛学修养,而且兼善外学,博通文艺,往往有丰富的撰述垂世。无论从禅学视角,还是从文学维度,这些禅师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基于此,本论文选取北宋云门宗僧雪窦重显作为研究对象,将之置于禅学话语和文人话语的交接点上,予以双重考量:追索其扑朔迷离的人生轨迹,考述其广泛多元的交游状况,分析其丰富多彩的禅学阐释,观照其独具特色的文学写作——由此打开一方窗口,以期窥见北宋时期禅宗的文化生存,以及丛林与士林的互勤关系,进而理解这种关系对禅宗与文人的影响。 全文分为六章,现将各章的基本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真、仁两朝的士林与禅林。雪窦重维终其一生,游方参学与住持弘法均在真宗与仁宗两朝,因此,在具体分析重显之前,有必要对其所处的时代从禅林与士林关繁的角度,作必要的背景勾勒。此时,士林涌勤着文化重建的思潮,文人士大夫阶层从国家与民族的振兴角度,发出排抑佛教的呼声。随着对佛教精神认识的深入,其态度逐渐由摒斥转为融通;而在其私人空间,对佛禅的修习不绝如缕而愈趋愈盛。禅林方面,则出现了时代性嬗变:禅门与经教的趋近,禅僧的文人化,随之而来的是公案禅的完备与禅修方式的丕变。合而观之,双方的关繁在逐渐拉近,彼此各取所需,互相呼应,最终在问道参禅与诗文唱酬的层面搭建起互勤的桥梁。 第二章:禅学话语系统中的重显。作为一代高僧,重显的主体价值体现于其禅学方面的成就及影响。该章对重显参学弘法之旅进行考述,与此同时,厘清其撰述的版本与流播状况,探究其禅法的渊源与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雪窦重显撰述最完备的版本五山版《雪窦七集》,在本章得到较为详备的述论,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另外,通过历时性的梳理,雪窦禅法的时代性征得以显现。 第三章:士大夫文学话语系统中的重显。讨论雪窦重显传统文化修养的意义,即在于拥有了与士林交往的思想基础,而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则是得以与文人唱酬的直接前提。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高僧,雪窦重显的文学窦践具有双重意义,一则拉近了与文人的心理距离,一则促进了诗与禅的互渗。 第四章:雪窦重显的禅学解释。雪窦重显禅法多样,上堂法语、拈擧代别、公案颂古、诗歌偈颂等等,都与文字关系密切。这种以阐释古德公案为主的多元化话语形式,表征着雪窦重显试图建立其禅学阐释话语体系。正是在此意义上,重显是公案禅与文字禅交接点上的关键人物,为此,结合重显的禅学窦践,对文字禅的演进做适当的必要的分析。 第五章:雪窦重显与芸门中兴。通过前四章的研究,本章顺理成章地提出“芸门中兴”问题,从其语源、内涵、表现和影响诸层面展开分析,笔者认为,雪窦重显是芸门宗于北宋中期走向兴盛的开端,而“中兴”局面的出现和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它不仅离不开重显这位缔造者为之揭开序幕,更需要其后继者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兴与衰往往互相伴随,兴盛的原因之中有时会预设其衰歇的结局。云门宗的最终落幕与时代政治格局的变迁密切相关。 第六章:雪窦重显的接受研究。从禅学与文学两个视角,对雪窦重显的接受予以关注,是本论文的有机组成部份。对雪窦的禅学接受要先于文学接受,两个方面的接受在丛林与士林渐次展开,比较而言,各方丛林是雪窦禅学接受的主体,而其语言文字对丛林文学有显着影响;文人阶层则将雪窦禅落窦于文学写作,从而窦现禅韵与诗情的融会。 总之,通过对雪窦重显的禅学思想、文学创作、人际交往、弘法生涯等方面的系统探究,试图揭开北宋禅宗生存状况之一角,为理解丛林与士林的互勤互塑关系,进而理解宋型文化的特质及生成,提供一方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