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方自我观差异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所有研究均基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独立自我与依赖自我的差异展开,然而由于文化思维的限制,不免有难以企及差异实质的缺陷,因此本文从本土心理学出发,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中自我的剖析,创新性的提出中西方自我观差异为“惟我”与“无我”的差异。
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中西方自我观差异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中,本文从自我意识的发展轨迹即物质→心理→意识→自我意识→阿赖耶识(无我境界)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对于这种差异的本质因为——即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则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内证。
第二部分是两个实证研究,以进一步发现中西方“惟我”与“无我”差异的实质。
研究一通过“二十项测验”探索“惟我”与“无我”的表层差异——即通过测验探讨受不同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中西方被试在自我描述时的差异。通过对数据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我定向上,欧美被试得分高于中国被试,而在社会定向上,中国被试得分高于欧美被试。这提示,欧美被试有更强的自我定向,而中国被试有更强的社会定向。初步验证了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
但“惟我”与“无我”的差异绝不仅仅是研究一所呈现的:中西方人在自我定向与社会定向存在显著差异。这只是中西方人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外在表现的差异,其有更深层次的涵义。遗憾的是,“无我”境界虽是可以企及的,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更是用西方的科学量化方法所不能测量出来的。因此,研究二根据“人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下的人尤其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文化的缩影”,选取庄子与苏格拉底作为中西方代表人物,采用学术语篇研究法,以有关庄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变量的操作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中西方“惟我”与“无我”思想的深层次差异。U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理论研究的结论。
由此,对于中西方“惟我”与“无我”思想的本质差异,本文做出如下结论:
(1)就自我本质而言,西方心理学“惟我”认为自我是实存的,可以意识到的;而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无我”观则认为自我并非是可以意识到的,只有去除自我的局限,本质方能呈现。
(2)就理想自我的特征而言,西方心理学“惟我”观认为自我的完善和统合是人格发展的最终状态,是无法超越的;而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无我”观则认为自我并非是人格的最高状态,是可以超越的。
(3)就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而言,主客二分式的实证研究(以认知为主的智慧提升)是西方心理学“惟我”观找到自我的方法和手段;而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无我”观则认为东方式的内证(一种修心技术)是找到自我本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