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由于进化特点和解剖学的部位,胫骨经常遭受损伤而骨折。胫骨全长的三分之一位于皮下,同时在肌肉的环绕下,它自身的血供很不稳定。位于近端的膝关节和远端的踝关节不允许骨折后存在旋转畸形,因而对复位和固定提出了特殊要求。采用保守治疗的胫骨干骨折经常出现延迟愈合,不愈合或者感染等并发症,而采用髓内钉固定后这些并发症则明显减少。胫骨干骨折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可致残或导致劳动能力丧失,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或经济问题。胫骨干骨折的治疗从最初的石膏固定,功能支具发展到钢板螺钉固定,单边或双边外固定的使用。如今,髓内钉固定被广泛的采用。目前交锁髓内钉被认为是治疗Gustilo和AndersonⅠ、Ⅱ、Ⅲ型胫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由于开放性骨折在旋转稳定性方面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对骨折力线和肢体长度的维持,同时需要早期活动两端关节和无负重锻炼,常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膝前痛被认为是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一个最常见并发症。IMIL钉经髌腱入路而影响了髌腱及其腱鞘被认为是导致这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进钉时采用内侧髌腱旁切口入路能否降低膝前痛的发生率。材料和方法从2005年11月到2007年2月,共收集胫骨干骨折病人34例,均符合髓内钉固定治疗,病人随机分组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经内侧髌腱旁入路(MPA),16例采用经髌腱入路(TPA)。3例病人失随访。MPA组1例,TPA组2例。所有31例病人术后均经过最少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采用两种主观方法(直观模拟刻度评分和损伤评分)和两种客观方法(活动度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来反映膝前痛程度,活动度和损伤所引起的疼痛程度。功能结果用一系列常规的日常动作来量化。结果14例采用经髌腱入路的病人中13例(92.86%)有膝前痛,18例采用内侧髌腱旁入路的病人中,前膝痛的有13例(72.23%)。膝痛的程度在两组分别为96.43(TPA)和86.12%(MPA)。前膝痛的总发生率为91.27%。各年龄阶段病人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跪时的疼痛等级评分较为显著。两组间术后任何时期病人在蹲,上下楼梯,久站和行走时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采用主观评分系统时均发现:损伤后3周和休息后3周,3月和6月时的关节活动度,6月时的下蹲疼痛,6周和6月时的功能状态和6周时的屈曲功能之间的对比均显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临床研究发现,在使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时,内侧髌腱旁切口与经髌腱切口相比较,并不能减少前膝痛的发生率和弥补关节功能的丧失。不同的入路与术后前膝痛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