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尝试考察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由此揭示其作为亚文化理论资源和文化研究路径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认为伯明翰学派以“亚文化的风格”作为亚文化理论研究的核心。论文运用文本分析、文化语境分析及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展开论述,通过梳理和阐释伯明翰学派关于亚文化风格的构成、产生原因、抵抗意义、收编方式和美学评价的基本观点,概括出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特点和价值。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
绪论主要界定“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等重要概念,勾勒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通过考察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认为风格理论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核心问题。
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分析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概括出英国的“文化一文明”传统、新左派、二战后的工人阶级成人教育和战后青年亚文化等四个方面对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并试图廓清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资源、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资源和芝加哥学派的越轨社会学资源,概括出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建立之前的亚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及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过程,着重介绍了霍尔的理论贡献。
第二章主要分析伯明翰学派的风格理论。首先对风格进行界定,然后勾勒出战后无赖青年等青年亚文化在服装、音乐、文学等方面的风格简史,概括出亚文化风格的来源与构成方式是拼贴、同构和表意实践,最后认为作为动词的风格,实际上是对认同的一种追求。
第三章分析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风格采取的解码模式。认为伯明翰学派主要采取了“结构模式”来分析亚文化。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不仅仅是代沟的产物,也具有阶级性,和父辈文化分享着同样的阶级难题和体验,二战后英国社会并没有消除社会结构的矛盾以及工人阶级、弱势群体的问题,亚文化是发生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支配文化的抵抗;分别以光头仔、无赖青年、朋克和混小子等亚文化为例,集中探讨了伯明翰学派对休闲领域和学校领域中的亚文化抵抗原因的阐释,最后概括出亚文化风格的局限性:亚文化的风格是象征性的抵抗,最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分析伯明翰学派的收编理论。认为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探讨在意识形态和商品两个层面上展开,分析出媒体和市场对亚文化风格的抵抗功能的整合和颠覆作用,同时也以麦克卢比、桑顿和费斯克等人的研究成果对伯明翰学派前期对亚文化市场化的忽略做出补充。
第五章分析伯明翰学派针对亚文化风格的美学意味所作出的评价。用“噪音”概括出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风格的美学评价,分别从干扰信息传递、拼贴、现成物美学、艺术家和受众的关系做出了论证,认为亚文化的风格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文化的拉锯战”。
最后是结语。认为伯明翰学派以风格为核心,坚持“结构模式”的分析模式,认为亚文化是对霸权和支配文化的抵抗,投射出新左派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并且围绕亚文化的风格、风格的收编、风格的美学评价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建构了重要的亚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