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能源,但也伴随着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水、废气污染的问题。其中放射性废水所含的放射性污染物总量相对比较大,许多国家对此展开研究。为了提高净化效果,本课题采用膜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含放射性元素铯和锶的废水。选用吸附-微滤工艺处理含铯废水,混凝共沉淀-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本文主要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进行了以亚铁氰化钾锌为吸附剂连续式运行方式的吸附-微滤工艺,验证去除含铯废水的效果。共进行了两次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吸附-微滤工艺连续运行方式处理含铯废水十分有效,进水铯浓度为100μg/L左右,铯的去除率均高于97%,两次试验的去污因数分别为53.43、86.41,浓缩倍数分别达到1869、2385。出水浊度小于0.10 NTU,钙、镁基本不被截留,铁基本上全部被截留,吸附剂洗涤彻底时,锌浓度较低,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第二阶段进行了序批式运行方式的混凝共沉淀-微滤工艺对含锶废水处理的中试试验研究,共进行了两次试验。化学沉淀剂采用Na2CO3,投加量为1000 mg/L。为提高除锶效果和减缓膜污染,分别在沉淀器和膜分离器中投加FeCl3 (20 mg/L及10 mg/L)。系统处理规模为500 L/h,设计总处理水量为100 m3。中试试验运行结果良好,进水锶浓度分别为5.1 mg/L和3.9 mg/L左右,出水锶浓度为51.8μg/L和59.5μg/L,平均去污因数DF为158和72。在试验运行期间,锶元素未发生返溶现象。出水水质较好,膜反应器出水浊度小于0.1 NTU,平均出水浊度分别为0.06 NTU和0.07 NTU。Ca2+平均去除率为95.8%和93.8%,Mg2+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6%和61.8%。第三阶段为造粒法的研究。中试试验中污泥浓缩过程困难,结块的污泥易堵塞排泥管道,针对此问题进行了造粒研究,以使沉淀易于排出。研究方法为烧杯试验,试验原水采用自来水,沉淀剂采用核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能源,但也伴随着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水、废气污染的问题。其中放射性废水所含的放射性污染物总量相对比较大,许多国家对此展开研究。为了提高净化效果,本课题采用膜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含放射性元素铯和锶的废水。选用吸附-微滤工艺处理含铯废水,混凝共沉淀-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本文主要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进行了以亚铁氰化钾锌为吸附剂连续式运行方式的吸附-微滤工艺,验证去除含铯废水的效果。共进行了两次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吸附-微滤工艺连续运行方式处理含铯废水十分有效,进水铯浓度为100μg/L左右,铯的去除率均高于97%,两次试验的去污因数分别为53.43、86.41,浓缩倍数分别达到1869、2385。出水浊度小于0.10 NTU,钙、镁基本不被截留,铁基本上全部被截留,吸附剂洗涤彻底时,锌浓度较低,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第二阶段进行了序批式运行方式的混凝共沉淀-微滤工艺对含锶废水处理的中试试验研究,共进行了两次试验。化学沉淀剂采用Na2CO3,投加量为1000 mg/L。为提高除锶效果和减缓膜污染,分别在沉淀器和膜分离器中投加FeCl3 (20 mg/L及10 mg/L)。系统处理规模为500 L/h,设计总处理水量为100 m3。中试试验运行结果良好,进水锶浓度分别为5.1 mg/L和3.9 mg/L左右,出水锶浓度为51.8μg/L和59.5μg/L,平均去污因数DF为158和72。在试验运行期间,锶元素未发生返溶现象。出水水质较好,膜反应器出水浊度小于0.1 NTU,平均出水浊度分别为0.06 NTU和0.07 NTU。Ca2+平均去除率为95.8%和93.8%,Mg2+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6%和61.8%。第三阶段为造粒法的研究。中试试验中污泥浓缩过程困难,结块的污泥易堵塞排泥管道,针对此问题进行了造粒研究,以使沉淀易于排出。研究方法为烧杯试验,试验原水采用自来水,沉淀剂采用Na2CO3,投加量为1 g/L,与中试试验相同。为形成颗粒状的CaCO3沉淀,采用CaCO3作为晶种,并根据多次试验结果将试验条件定为搅拌时间30 min,静置时间10 min,转速120 rpm,CaCO3投加量为2 g/L。试验结果表明,随搅拌次数增加,CaCO3颗粒粒径不断增大,分布更加集中。造粒软化法可以降低出水浊度及剩余硬度,有效缓减膜污染。,投加量为1 g/L,与中试试验相同。为形成颗粒状的CaCO3沉淀,采用CaCO3作为晶种,并根据多次试验结果将试验条件定为搅拌时间30 min,静置时间10 min,转速120 rpm,CaCO3投加量为2 g/L。试验结果表明,随搅拌次数增加,CaCO3颗粒粒径不断增大,分布更加集中。造粒软化法可以降低出水浊度及剩余硬度,有效缓减膜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