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火灾作为森林存在的天敌,是一种集聚世界性、跨国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它是常见的森林灾害之一,不仅可以烧毁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迫使生态失衡,而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林火作为生态因子,它区别于其他生态因子。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直接决定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本文以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阔叶林、混交林、毛竹林(Phyllostachyspubescens)、马尾松幼龄林(Pinus massoniana)、马尾松中龄林、马尾松近熟林、马尾松成熟林等7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在林分气象、地形、土壤、林分特征等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季节(夏、冬)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与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及可燃物负荷量特征。同时,建立森林火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林分类型的风险指数,以期为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冬、夏两季各层地表可燃物的绝对含水率受各因子的影响比相对含水率更为敏感,因此,下文均采用绝对含水率予以分析。夏季地表可燃物绝对含水率分别为:马尾松幼龄林(69.2%)、阔叶林(67.2%)、混交林(59.6%)、马尾松成熟林(50.7%)、毛竹林(47.5%)、马尾松近熟林(35.4%)、马尾松中龄林(31.9%);冬季地表可燃物绝对含水率整体低于夏季。冬、夏两季马尾松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各层地表可燃物绝对含水率顺序均为:草本层>灌木层>半分解层>分解层>枯枝落叶层;阔叶林、毛竹林、混交林中,冬季其枯枝落叶层含水率最低,夏季其灌木层含水率最低,枯枝落叶层次之。(2)通过对地表可燃物含水率(枯枝落叶层)与环境因子之间差异比较发现:①冬夏两季空气湿度介于53.3%~72.3%和67.1%~85.4%时,其含水率不断增大,介于72.3%、85.4%时,其含水率则减小,在53.3%至67.1%之间,其含水率逐渐增大。②冬夏两季空气温度介于13.7℃~15.9℃和29.4℃~32.3℃时,其含水率不断增大,高于15.9℃至32.3℃区间段时,其含水率则减小,低于13.7℃至29.4℃区间段时,其含水率也逐渐减小。③冬季土壤温度低于夏季土壤温度。冬季土壤温度介于10.7℃~13.0℃时,活可燃物含水率基本上不断增加,低于10.7℃时,其含水率逐渐减小,夏季土壤温度与活可燃物含水率之间关系不明显。(3)对不同季节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与环境、林分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是冬夏两季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与各指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冬夏两季阔叶林草本层含水率与环境、林分特征因子,枯枝落叶层含水率与土壤湿度之间关联度最大,分别为|1.000**|、-0.850**;冬夏两季毛竹林灌木层含水率与光照,枯枝落叶层含水率与坡向之间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998*、0.951**;冬夏两季混交林分解层含水率与地形、林分特征因子,分解层含水率与风速、地形因子之间负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991**、-0.952**;冬季马尾松成熟林半分解层含水率与平均树高之间的关联度最大为0.796**;夏季马尾松中龄林灌木层含水率与环境、林分特征因子之间关联度最大为|1.000**|;冬夏两季马尾松近熟林灌木层含水率与环境、林分特征因子,半分解层含水率与海拔之间的关联度最大,分别为|1.000**|、0.811**;冬夏两季马尾松幼龄林草本层含水率与光照,枯枝落叶层含水率与坡向之间的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90*、-0.930**。(4)7种林分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不同。冬季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大于夏季;在冬夏两季中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及枯枝落叶层单层负荷量涨幅居前3位的林型均为马尾松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马尾松中龄林总负荷量减少量最多(减少30724 kg/hm2),马尾松幼龄林次之(增加19012 kg/hm2);这3种林型的地表枯枝落叶层单层负荷量也不同,其变化顺序为:马尾松近熟林(增加3769 kg/hm2)>马尾松幼龄林增加(3664 kg/hm2)>马尾松中龄林(增加433 kg/hm2)。(5)综合考虑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当地环境、林分因子特征、游客干扰强度等因素,建立风景区三级分类体系,包括3个一级分类,5个二级分类及12个三级分类,制定火险区划标准,将景区21个不同林型根据不同季节区划为4个火险等级区。夏季和冬季不同林分类型火险等级不同。混交林阴坡在夏季火险等级为一级,在冬季火险等级为二级;毛竹林阴坡在夏季火险等级为二级,在冬季火险等级为三级,毛竹林阳坡在夏季火险等级为三级,在冬季火险等级为二级;阔叶林阳坡在夏季火险等级为三级,在冬季火险等级为一级;马尾松成熟林阳坡在夏季火险等级为三级,在冬季火险等级为二级;马尾松中龄林阳坡在夏季火险等级为四级,在冬季火险等级为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