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死亡居所有肿瘤死因的第三位。这种状况在我国更加严峻,全世界55%的新发肝癌病例在我国,我国每年有35万人死于肝癌,居所有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以往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饮酒,黄曲霉毒素暴露等。除了环境因素外,肝癌的发病还与个体对危险因素的敏感性有关。肿瘤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导致的编码蛋白活性的差异被认为是个体敏感性的重要原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是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在体内进行Ⅱ相生物转化时最重要的一种酶,催化多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进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将亲脂性的底物与葡糖醛酸结合转变为极性较大的亲水性化合物,从而易于随尿、胆汁和粪便排出体外。UGT1A7是UGT家族的成员之一,可以催化结合苯并芘等致癌物。近年来研究发现,UGT1A7基因序列存在多态性,催化活性低的UGT1A7突变基因型与结直肠癌,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易感性有关。在UGT1A7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中,各国研究者结论不一,争议很大。而相关报道在中国较少,仅在台湾地区Tseng等人做过相关研究。本研究拟采用病例对照的设计方法,分析原发性肝癌组和对照组的UGT1A7基因129(Asn→Lys),131(Arg→Lys)和208(Trp→Arg)位密码子的基因多态性,探讨中国东北人群UGT1A7基因多态与肝癌发病危险性的关系,以及UGT1A7多态与肝癌其他相关因素的潜在交互作用,为肝癌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实验对象与方法连续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首次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1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病例组,用频数匹配的方法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体检的同性别、年龄±5岁的136例非肿瘤患者为对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静脉血,人口学及相关因素的资料信息。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相结合的方法检测UGT1A7基因129/131和208位点的多态基因型。具体流程是用碘化钾法提取静脉血DNA后,PCR扩增跨129/131和208位点的UGT1A7特异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稀释两千倍后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PCR检测129/131位点的多态情况,之后再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检测208位点的多态分布,综合之后获得UGT1A7的基因型。结果中国人群UGT1A7*1野生等位基因型的频率远高于欧美人群。UGT1A7*1/*2和UGT1A7*3/*3两个突变基因型与肝癌的危险性升高有关(OR 2.1,95%CI: 1.10-3.97:OR 5.7,95%CI:1.76-18.30).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编码酶活性较低的UGT1A7*2和UGT1A7*3等位基因型的频率较高,UGT1A7*2和*3等位基因型均与肝癌的危险性升高有关,而且有随突变位点增多,肝癌危险性升高的线性趋势。UGTlA7基因型与HBV.HCV感染在肝癌危险性上有交互作用,携带编码蛋白活性较低UGT1A7基因型同时有HBV或HC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于单独携带一种因素者。多因素分析显示,除UGT1A7基因多态性外,HBV感染,HCV感染,肝硬化史和肝癌家族史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论1.UGT1A7基因突变是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因素,易感性尤以129/131和208位密码子同时突变的UGT1 A7*3/*3基因型最高。2.UGTlA7基因多态性与HBV或HCV病毒感染存在交互作用。3、除UGT1A7基因突变外,HBV感染、HCV感染、既往肝硬化史和家族肝癌史也是肝癌危险性升高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