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分布范围广,流行频率高,危害严重,常常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小麦条锈病菌的专化性强,生理小种变异快,小麦抗病遗传基础的脆弱性常常使病害易于流行,利用小麦野生近缘属是丰富小麦抗病基因库、选育抗病品种、克服品种抗病性丧失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采用经典杂交遗传分析法分析了普通小麦一柔软滨麦草3个易位系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获得了来自柔软滨麦草抗条锈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取得了以下结果:
1.采用我国目前流行的7个小麦条锈菌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Su-4、Su-11、Su-14对3个普通小麦一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3-4、M8657-1和M853-1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3个易位系均表现免疫到高抗。这说明易位系M853-4、M8657-1和M853-1是改良小麦抗锈性优良的遗传材料,不仅抗条锈程度高,而且抗锈谱广。
2.分别创建了3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3-4、M8657-1和M853-1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的F1、F2和F3,并对其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M853-4对CYR30、Su-11、Su-14的抗病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u-4的抗病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M853-1对CYR29和Su-11的抗性由三对基因控制,即两对显性和一对隐性基因共同控制,属细胞核遗传,对CYR30和CYR31的抗锈性由-显一隐两对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属细胞核遗传。M853—1作母本时,对Su-4的抗锈性由两对显性基因(重叠或独立作用)控制;M853-1作父本时,对Su-4的抗锈性由两对显性和一对隐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可能与细胞质遗传有关。M8657-1对Su-11和Su-14的抗条锈性均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3.采用SSR标记技术,对M8657-1抗优势小种Su-11的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在208对SSR引物中,发现位于7DL上的3个SSR引物位点GDM67、WMC150和WMC671在双亲和抗、感池间能扩增出稳定的特异性片段,并与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是5.0cM、8.7cM和11.8cM,此基因不同于已报道的抗条锈病基因,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暂命名为YrLm1。该研究结果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对控制小麦条锈病危害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