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以“猴妈妈摘桃用篮子”和“猴妈妈用篮子摘桃”为代表的句法界极少注意的用字结构进行了大样本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旨在得出有价值的观察,整理出一些有理论相关意义的儿童语言习得事实,并进一步丰富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语料库。本研究建立在792名2-7岁汉语普通话儿童及73名成人被试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比较被试者在回答上述两个用字结构时所采用的不同句型结构,本论文对语料和儿童句法意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着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主要解释和论证了第一个问题:两个用字结构的中心动词是什么,他们的句法结构是怎样的;汉语是否为结构概念化语言。本实验是产出试验,被试的产出是多样的,其中包括省略和涉及词序变化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第一个诱导句即“猴妈妈摘桃用篮子,猴爸爸呢?”中的产出是多样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回答形式呈现出一定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趋势。但是在第二个诱导句即“猴妈妈用篮子摘桃,猴爸爸呢?”中,被试儿童和成人都较多地采用了句型“也用篮子摘桃”,第一个诱导句中多样化的回答形式并没有在此得到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2到7岁的被试儿童在回答上述两个诱导句时,都逐渐减少对句型“也摘桃”的使用,7岁儿童和成人已经不再使用此句型来回答问题。同时,所有被试儿童和成人在回答两个诱导句时都没有对原句作任何词序上的调整,他们从来不使用“也用篮子摘桃”和“也摘桃用篮子”来分别作为对第一个和第二个诱导句的回答。数据分析显示,4岁儿童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用字结构。根据李艳惠(2005),魏廷翼(2004)等对汉语中动词省略结构的讨论和徐烈炯(2003)对汉语结构概念化特征的论证以及我们的数据分析,本论文认为:自大约2岁开始,儿童就对母语的语法机制十分敏感,能够准确无误地判断和使用母语特定的句法结构,具体到本论文即体现在对汉语中动词省略结构和含有词序变化结构的判断和应用;同时,根据成人语法规则以及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用”在两个测试句中被视为中心动词更为合理;实验数据还证明汉语是结构概念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