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一体化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呼唤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接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国际协调进程在世界范围内骤然加速,全球会计准则时代即将到来。我国作为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也积极加入到会计国际协调的行业中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地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情况下,会计实务上是否也同步反映了准则的变化趋势,再者,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又如何?
有鉴于此,首先,本文第一部分引出问题,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内容章节安排,构建了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辨析,简要回顾了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历程;第三部分梳理了会计国际协调程度的测量方法并界定我国会计实务和准则的测量方法。然后,第四部分立足于我国会计改革及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在以往学者研究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有所降低,但仍未能实现完全协调,我国会计实务的稳健性有下降的趋势,总体呈“M”型分布;本文的第五部分则以我国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配比率、判别分析法和平均距离法测量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经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总体上国际协调程度较高,但仍保留了适度的差异,并且,我国报告和披露类准则的国际协调度最高,而特殊行业类准则的国际协调最低,关联方披露、资产减值和政府补助等准则的相关会计处理则构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
最后,在总结了各部分研究的有关结论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分析了本文经验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建议。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形势下,我们应正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而不能刻意强调本国的特殊情况而“独善其身”,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进一步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