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引起的褐腐病是世界各地核果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针对这一病害,从2004至2006年在北京平谷区的四个果园(韩庄、大峪子、马昌营、镇罗营)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
2003至2006年间对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在前一年形成的僵果和被侵染的枝条内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3月中旬到4月末从僵果上都能检测到活的褐腐菌的分生孢子,到4月中旬(花期)仍有33%-87%的僵果上有存活的病原菌。对病菌孢子萌发率的检测发现,10月末,病果上的分生孢子萌发率约为64%;到12月初,当病果完全僵化形成僵果时,下降至24%;到第二年的3月末,萌发率则降到2-4%。2005年和2006年的冬季和春季,从表面无任何症状的着生桃和油桃僵果的枝条上持续检测到了存活的病原菌,11-27%的着生僵果的果柄中和3-20%的枝条的组织中含有存活的病原菌。在8批僵果果柄样品中,有7批样品经保湿后产生了褐腐菌的分生孢子,产孢果柄的检出率在18%和40%之间。这些结果表明,树上的僵果和着生僵果的果柄很可能是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在北京地区果园中的两个主要的越冬场所。
此外,作者还针对褐腐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包括花与果实中的潜伏侵染情况、自然条件下田间树上果实和地面落果的发病规律以及果园空气中孢子量的动态变化等进行了调查。在生长季的前期和中期,花及幼果中均未发现病菌的潜伏侵染,而当果实即将成熟时,则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潜伏侵染。生长季的前期和中期,无论是树上果实还是地面落果中均未发现由褐腐菌造成的病果。对果园空气中孢子量的检测也发现,6月底之前,孢子量的水平很低,高峰期出现在7月初至9月初。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桃园中,褐腐病在花和幼果期的发生几率很低,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果实近成熟期。北京地区1月初至4月末的干燥气候及田间的低孢子量是造成果吲中花和幼果期褐腐病发生几率低的原因。
本研究的结果为北京地区褐腐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