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蜀石窟中现存的婴孩形象大多雕造于唐宋时期,尤以宋代数量最多、形象最为丰富、雕刻最为精美。这也与传统婴孩造型艺术于两宋时达至兴盛的历史背景相吻合。根据已有的调查统计,巴蜀石窟中现存婴孩形象三百余身,受整体格局的影响,分布得较为零散。以川北的巴中、川东的大足等地最为繁多,涵盖题材也最为广泛,其他如川北的广元、绵阳,川南的泸州,川中的安岳,川西的邛崃、蒲江、丹棱,川东的合川、江津等地的石窟中,也零星有婴孩形象的雕造。由于巴蜀石窟自身具有鲜明的宗教性质,其中部分婴孩形象有着强烈的佛教或道教意味,按照基本的佛教或道教要求进行雕造。然而,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下,一些形象也难免显露出个别与宗教要求相对游离的特征。更多婴孩形象虽有着特定的宗教含义,却显示出浓厚的世俗趣味。家庭环境中的婴孩们通常在外形、神态和动作上展现出懵懂、顽皮、天真的气息,对温馨、美满的生活意趣的传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野外环境中的婴孩显得活跃、闲适、放达,与整体环境相配合,渲染了清新、野逸的自然之趣;另有一些身处其他环境中的婴孩,他们多直接参照民间婴孩形象进行雕造,在高度世俗化的前提下再现了一组生动的古代民间婴孩生活图景。巴蜀石窟中的婴孩形象在创造上显示出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造型方面,在总体达到基本写实要求的前提下,许多形象还在具体塑造中通过合理的变形、夸张,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写意性处理,进一步提升了形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巴蜀石窟婴孩形象从整体刻画上实现了神态表现与动作刻画的有机结合,进而更加准确、生动地反映出婴孩丰富的心理状态,与其具体身份及所处环境相对应。赋彩方面,巴蜀石窟婴孩形象主要使用了金、白、青、绿等色,在顾及宗教要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了表现对象的实际情况,使色彩的选择与搭配符合对象的形质、身份、年龄、心理状态等,并符合一定的视觉审美需求。在与同时期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其他地区石窟婴孩形象的比较中,巴蜀石窟虽在形象的种类数和丰富性上有所欠缺,却展现出了世俗化更深程度推进的特点,显示出“人性”对于“神性”的超越。在古代造型艺术中婴孩形象发展的大背景下,相比于同时期其他造型艺术中的婴孩形象,巴蜀石窟婴孩形象的民间性与世俗性更为显著,展现出的“俗趣”也更加饱满、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