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但集约化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高淳县阳江镇狮树水产项目渔场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有机和常规养殖基地为典型区域,对养殖引起的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比较淡水螃蟹有机和常规两种养殖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探讨螃蟹养殖体系的水质控制技术,以达到环境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提前做好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减少水域污染,防治大面积水域富营养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螃蟹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2)螃蟹养殖场底泥营养盐含量与水质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3)螃蟹有机养殖场水质控制技术定量研究,包括有机和常规养殖池塘底泥氮磷溶出特性的模拟研究和有机养殖塘投放光合细菌对水质改良效果的研究。对螃蟹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机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整体好于常规养殖区。有机养殖方式能较好地控制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浓度,D0普遍高于常规养殖,表现出较好的环境效益。常规养殖水体在5-7月间总磷浓度是有机养殖方式的3-5倍,且到养殖后期(9月)仅通过换水措施仍不能明显降低总磷浓度。养殖区的各主要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有所不同,两种养殖方式的同一污染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2月总磷浓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铵态氮浓度自放苗后呈梯度递增趋势。养殖后期(9月)的养殖排水对固城湖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主要的污染负荷为TP和TN,在较高的气温下极易引发固城湖水体富营养化。清塘时(12月底)固城湖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常规比有机养殖方式排放的废水总量大。对螃蟹养殖场底泥营养盐含量与水质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各营养指标的浓度对养殖塘底泥相应营养物质含量的富集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底泥中全氮、全磷、易水解态氮和有机质的累积滞后于水体相应营养元素浓度变化。在同一养殖方式下,全氮、易水解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在清塘时塘基高于环沟,在养殖周期内环沟中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塘基。投放的饵料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被螃蟹吸收利用而是沉积到了池塘环沟的底泥中。常规养殖方式的塘基或者环沟底泥中的全氮、全磷、易水解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基本上均高于有机养殖方式的塘基或环沟,暴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较大,有机养殖池塘的低质比较好,环境效益比较高。有机和常规养殖池塘底泥氮磷溶出特性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覆水前期,底泥厚度是决定铵态氮溶出总量的主要因子,中后期底泥类型成为主要因素,底泥厚度越厚溶出总量越大,有机养殖底泥铵态氮溶出总量明显高于常规养殖底泥。在生产实际中可以通过清塘减少底泥厚度或在此之前换水以控制水质变化。底泥厚度相同的条件下有机养殖底泥硝态氮、亚硝态氮的污染负荷明显低于常规养殖底泥。常规养殖底泥更易在短时间内溶出硝态氮。常规养殖方式水体可能比有机养殖方式更易迅速爆发水体富营养化。常规养殖底泥总磷本底含量较高,在覆水初期总磷溶出量高于有机养殖底泥,有机底泥最终总磷溶出量高于常规组。光合细菌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总体比较明显,能显著降低养殖池塘的有机污染物。并对水体中的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总氮有十分显著的去除效果。光合细菌对C0DM。的去除率比较稳定,受pH值和水温的影响很小。对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30%,但受pH值和水温变化的影响比较大,pH值略低时对氮素去除的整体效果更佳。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在水体pH值略低的养殖后期(9月)才更为明显。试验中光合细菌对可溶性正磷酸盐的去除效果始终不明显,光合细菌去除的可能主要为结合态磷素。光合细菌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体中的溶氧量,有利于螃蟹生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