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大学对外汉语综合课为课堂观察的对象,对汉语综合课中的汉语偏误类型,教师的更正性反馈以及学习者的领悟性修正进行了研究。在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中,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更正性反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偏误进行纠正。本研究旨在研究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汉语偏误上的更正性反馈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更正性反馈与学习者的领悟性修正的关系。本研究共观察了6个班的汉语综合课,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分别2个班,共112名来自各个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本文共采集到1080分钟的音频并转录成文字。本文还采取了访问的形式与任课教师就更正性反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开放式的讨论。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汉语水平不同,汉语的偏误类型也不同。在初级汉语班中,语音错误最为显著,占观察到的错误总数的81%。在中级汉语班中,语法错误居多,占观察到的错误总数的54%。然而在高级汉语班中,有53%的错误都是词汇表达上的错误。第二,总的来说,教师对67%的错误给予了不同类型的更正性反馈。本研究发现,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给予的更正性反馈逐渐减少。在收集到的数据中,六种更正性反馈方式均被教师采纳。就更正性反馈方式的选择上来看,“重述”是综合课老师最喜欢的更正性反馈方式,不论是在初级班、中级班还是高级班。“重述”在六种更正性反馈方式中占了61%。其他更正性反馈方式的使用情况如下:“明确更正”占17%,“引导”占9%,“元语言提示”占6%,“请求澄清”占4%,“重复”占2%。第三,本研究还发现,对于四种不同的汉语偏误类型,教师采用的更正性反馈方式有所不同。对于语音和汉字偏误,教师更多的采用的是“明确更正”和“重述”这两种反馈方式。根据学习者的修正率来看,这两种更正性反馈也是最有效的,修正率均达到了80%以上。对于语法偏误,教师更多的仍然采用的“重述”这一更正手段,占了56%。但是“元语言提示”和“引导”也被教师广泛地使用,使用率分别达到了16%和19%。相应地,学习者对于“元语言提示”和“引导”的理解性回应是很高的,分别达到了64%和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