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资源的集聚是一个长期存在并在许多地区不断强化的经济现象。从南北经济二分法的中心-外围结构,到欧洲、东亚等引领全球经济的产业带的形成,再到纽约、东京等世界瞩目的国际化中心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中国东中西部显著的集聚差异,可以说,经济集聚支配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经济资源在不同层面地理空间的集聚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传统和公认的集聚影响因素,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但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往往在忽视空间特征的环境中研究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从而导致现实中不断强化的经济集聚趋势与传统理论分析中的一般均衡结论冲突不断。新经济地理理论将空间要素引入经济学均衡分析,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纪元。但是,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下,对交通基础设施在冰山成本构成与融化机制的理论分析,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不充分。明确经济集聚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特征,对于丰富和扩展新经济地理理论,加强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以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公共经济学的理论联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中,中国当前大量存在地区经济差异与不均衡,经济资源在区域间的集聚趋势也不断强化,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其不利影响日渐明显。从理论层面了解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机制、发展趋势及交通基础设施在其中施加的影响,方能找到实践中科学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对策,真正切实践行中共十八大所要求的“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目标,对于中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采用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等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前沿模型,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特征进行理论扩展分析,得出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长期均衡解析解。并结合空间滞后模型、空间杜宾模型、门限面板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力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基本理论,对中国利用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调控经济资源区域分布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共6章,除第一章绪论外,第2,3章是对理论文献的整理和新经济地理数理模型构建,作为文章实证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第4,5章是针对理论分析结论的实证研究;第6章是论文研究结论的总结及对中国现实的政策取向建议。具体作为文章主要内容的第3-6章分别是:第3章,基于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的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本章在对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理论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变量考察的不足以及模型非线性化导致的研究结论分析障碍,构建了包含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在对其进行短期和长期均衡的数理推导中,进一步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研究结论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本地经济资源分布和经济集聚的重要因素,对经济集聚存在溢出效应和门限效应等,并提出了对应需要细化实证的问题。第4章,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将溢出效应分解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性溢出效应和通过本地集聚状态产生的相关性溢出效应,进而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相关行业微观数据,使用空间滞后面板和空间杜宾面板等空间计量模型对两种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兼有直接性溢出和相关性溢出效应,相关性溢出效应要强于直接性溢出效应。本地区不同类别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存在不同的影响,其中高等级公路对经济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铁路和二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集聚的影响不显著;低等级公路对经济集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5章,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门限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结合理论模型结论以及中国现实状况,对由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集聚变量所具有的非线性特征进行考察,进而使用门限面板模型,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的门限效应,在不同区制范围内作用程度不一,呈倒U型趋势扩展;在对不同地区的考察发现,就绝对影响力来看,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影响力始终强于其他地区,但呈现逐步减弱趋势,而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在门限变量所分不同区制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呈现明显增强的趋势。从门限值个数及其显著性所体现的集聚影响波动性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多阶段波动趋势,而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集聚门限数量较少,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具有相对稳定的影响。此外,地方政府对待经济集聚的态度和手段存在地区性差异,也对经济集聚产生显著影响。第6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取向。首先系统梳理了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研究结论,结合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的现实提出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调控经济资源区域分布的总体原则,进而针对研究结论,分别从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供给、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化供给、产品类别的结构化供给以及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动态供给几方面对应分析其相关的实践政策取向。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突破传统经济理论在忽视空间特征的环境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不足,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理论假设下,将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纳入理论模型分析,并引入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取得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效应的解析解。针对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的考察,在兼顾对本地经济集聚状态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存在空间特征的跨区域效应的分析,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集聚存在溢出效应和门限效应等。(2)经济资源的流动与集聚是邻近地理空间范围内不同地区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于由此产生的实证数据的空间自相关问题,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难以有效解决。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将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集聚变量存在的区域空间自相关特征在实证模型中加以体现,分别采用空间滞后和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估计,确保数据实证结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对于实证模型可能存在的非线性特征,采用门限面板估计方法针对性进行处理,确认了中国省级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溢出效应和门限效应的存在。(3)通过空间滞后和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分别从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性溢出和相关性溢出两种渠道分析了其溢出的作用机制,发现其中相关性溢出强于直接性溢出,且在存在溢出效应的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的产品类别对经济集聚的作用程度显著不同;通过使用门限面板对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效应非线性特征的考察,发现在不同区制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对经济集聚的作用程度不一,呈倒U型趋势扩展。进而提出在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政策上,应针对其溢出效应、门限效应、产品类别的差异以及动态的经济环境分别采用协同供给、规模化供给、结构化供给和动态供给以有效实现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