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以来,在鄂西北Y村出现了一股房屋重建的热潮,村民们对自家仍然满足居住需求的房子进行重建,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与到了对自家房子的重建之中。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现象的发生?这个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在这个村子中的表现形式还体现在哪些层面上?本研究基于符号消费社会学中的“消费和日常生活理论”的分析框架,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一时间段Y村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房屋重建行为,并解释了在房屋重建背后的面子竞争机制。本研究以Y村作为田野调查的目的地,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访谈调查,描述房屋重建背后的面子竞争现状与形式,试图在村子自身的逻辑之中去解释建房竞争的原因以及后果,打算以此来探索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面子竞争行为。研究发现:(1)Y村之所以能够掀起这股房屋重建热潮是因为村民们认为可以通过房屋重建来对乡村社会结构进行一次重新的谱写;(2)房屋重建背后的运行机制是村民们对于面子的竞争,研究结果表明,在村庄里面,面子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其表现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如果要把其单单归结为一个现象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和社会以及村民的价值取向有关;(3)除了建房之外,还有其他的现象,比如红白事摆桌、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儿孙的工作等,而且其所代表的竞争程度是不同的,不过这些表现得不是很集中和明显,所以笔者就没有更深入的去进行挖掘。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复性,大多数都围绕着面子来展开,这是维系现代村庄情感的一种方式。由此,Y村之所以能够刮起一股“建房热”,与村庄文化的濡化和当代社会消费习惯的变迁是关系密切的,在建房竞争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是村民们对面子和地位的争夺。以往被确立下来的村庄格局在社会转型的大格局下被打破,新的乡村格局酝酿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中。中部地区的原子化村庄在从传统形式不断过渡发展的过程中,在血缘基础上通过交往构筑个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在履行传统行为的同时,以新的价值观念去“解读”,让经济的衡量方式嵌入传统的面子观念,导致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原有情感模式的内涵,从而产生了面子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