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混业经营大势下,航母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在2007年的金融行业剧变中再度成为热议焦点。在我国由金融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经营模式与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状况相适应,在理论上是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式进入混业经营阶段前的理想选择。尽管我国尚未颁布法律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法律规范,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已经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我国金融行业,一些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在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业务领域广泛合作,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目前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在我国当前金融环境下,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是否在实际表现中优于非金融控股的专业化金融机构,仍然需要一定的实证检验支持。本文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基本理论阐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经济学分析:金融控股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协同效应和风险防范效应,控制管理不当也会产生效率损失,对金融市场效率、消费者福利和公共利益造成侵蚀。同时分析了金融控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我国已初具雏形的金融控股或准金融控股公司主要由金融机构控股形成和由产业资本投资形成,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因子分析模型,选取我国目前最为典型的中信集团、中银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四家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基本符合金融控股定义的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作为金融控股公司样本,以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作为专业化银行样本,整理了2010—2012年财务数据中包括盈利能力、增长状况、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等层面的10项指标,运用经济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和排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观察两组样本的绩效表现。实证分析发现:金融控股公司的绩效表现总体上好于非金融控股公司,但优势不算突出;2010—2012年三年来金融控股公司的总体绩效表现有所改善,但进步程度较小;金融控股公司银行子公司的收益能力较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子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不能盲目进行规模扩张和涉足多元化新领域,应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情况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进行客观理性的判断和选择。随后,以中信集团的金融控股实践为案例,分析其金融控股绩效表现,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最后,从金融控股公司自身方面,如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强内部控制,健全“防火墙”制度等;从立法方面,如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等,从外部监管方面,如信息披露监督,关联交易监督,内部控制监督等角度对促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稳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