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部表情是社会信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源泉,对面部表情的准确认识可以让我们对他人情感做出理解,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社会行为。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在个体成长早期就已获得。面部表情的已有研究中,多研究个体对面部表情的标签、辨认为目的,并将这种能力视为情绪理解能力的一个评估指标之一。实验材料,则采用静态的面部表情图片为主。有少量研究虽然采用动态图片,但表达的内容多定格为同一面部表情中。此外,也有研究将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研究影响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如表情强度和呈现方式等。基于已有研究,本研究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制作出6种基本面部表情消失的动画视频,以研究被试对六种基本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同时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心理理论与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从面部表情识别、心理理论以及两者的关系这三方面回顾已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则为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实验即心理理论能力测量实验以及对6种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的测量实验。心理理论能力测量以4、5、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和外表-真实任务来测量被试的心理理论能力,并比较不同任务和不同年龄被试的差异。6种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测量以4、5、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自制的面部表情消失动画,让被试判断表情变化的关键帧来研究被试的敏感度,并进一步分析它们的年龄和种类差异。第三部分为讨论部分,通过实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4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心理理论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第二,心理理论存在年龄差异和任务差异。第三,对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存在年龄差异,4岁儿童的敏感度较差,都显著低于5岁和6岁儿童。第四,对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存在种类差异,对消极情绪的敏感度显著高于积极情绪的敏感度。第五,心理理论能力对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的影响显著,并且具有预测作用。